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关于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该项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利率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198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变动情况,揭示利率变动的基本特点;接着重点就利率变动对市场主体行为、金融市场、宏观经济目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利率变动对经济系统各方面的具体影响,从而明确反映利率政策的效应;并就这一效应进行详细深入的原因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利率政策的运用提出适时的、适宜的政策运用。通过对1980-2000年我国银行利率变动的经济效应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利率是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与金融的媒介,其效应的发挥需依赖于较好的市场环境和条件。首先是要有健全的市场机制,只有在健全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利率才能作为货币的价值体现,才能按照市场规律而变动。其次是要有独立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独立化,能够自主决策,其行为才能真正反映其需求,从而才能真正地对利率变动的影响作出敏感的反应。第三要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只有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下,市场主体才能进行最优资产结构的选择,市场主体的行为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利率作用的正常发挥,健全的市场机制是前提,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关键,完善的市场体系是保障。 2.利率的阶段性变动使得利率政策日趋合理,从而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1980年以来我国利率变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1989年,这一阶段通过利率水平的调整,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利率低水平状况。第二阶段是1990-1992年,这一阶段简化了利率结构,初步理顺了利率关系。第三阶段是1993-2000年,这一阶段通过利率变动使利率体系合理化,利率逐渐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1980-2000年我国利率变动突出了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利率水平趋于合理,二是利率结构有所理顺。 3.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现实条件下,利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总体效应较差。主要体现在:一是利率变动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影响力较小。从总量上看,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总量、居民消费、企业贷款、投资的影响都很小;从增长率看,名义存款利率和实际利率对居民储蓄增长率的影响均不显著,表明居民储蓄利率弹性低。居民消费增长率受名义利率的影响小,而受实际利率的影响较大,表明居民消费已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名义贷款利率和实际贷款利率对企业贷款和投资的影响较小,表明企业投融资对利率变动敏感性差。国债发行利率受存款利率的影响较弱,表明利率变动对政府举债行为的影响小。金融机构的行为受到银行存贷利差的影响较大。二是金融市场对利率变动效应较差,基本无相关性。货币市场利率随银行存款利率下调而下降,但由于货币市场交易品种少、交易覆盖面有限,货币市场还不能成为我国有效传导利率机制的主要渠道。从长期看,股价指数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名义利率对股票市场容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实际利率却不能有效影响股市容量。三是宏观经济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小,GDP增长与名义利率基本呈正向关系,只在!990.1993年呈反向关系。GDP增长与实际利率呈反向关系。物价指数与利率变动呈正向关系,表明利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小。就业水平和出口贸易变动无规律性,因此其不受利率变动的影响。 4.利率调控绩效不佳有诸多原因。这些原囚是:首先,利率形成机制非市场化是主导原因。由于中央银行严格的利率管制,使得利率不能真正体现货币资金的价值,利率不能真正反映壮会的需求,利率自动平衡机制被破坏,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其次,市场主体独立性较差。由于居民资产结构不合理、预期不佳、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人,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尚未成为独立的法人,其产权不明、权责不清,受行政于预过多,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关系不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主体的行为不独立,从而使得利率传导机制受阻中断。第三,金融市场不完普。由于长期以来货币市场政策功能被忽视,货币市场交易主体单一,交易工具缺乏,各子市场规模小且分割严重,使得货币市场利率弹性有限,不利于市场主体进行短期性的资金融通和头寸调剂,也不利于各子市场之问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不能满足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操作的要求。由于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发育不足,市场监管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低下,导致居民、企业等市场卜体不能有效的进行金融资产结构的选择,巾场}体储蓄转投资的机制中断,从而阻碍了利率机制作用的发挥。 5.针对我m利十传导机制受阻,利率政策作m不能正常发挥的问题,依据只原囚,文中恍出如卜政策建议: (l).腔全机制,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规他发j& 门).加快改乍,促进巾场主体行为的独、了化 (3),加快建设,促仲金融市场的进一步亢善 (4).加强监行,保证利率调控效应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