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体的条件致病菌,淡水养殖鱼类和野生鱼类均可感染,引发急性出血性败血症,造成大量死亡,产生巨大经济损失。应激是水产养殖业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水生动物致病菌暴发的重要诱发因素。宿主在应激下产生大量儿茶酚胺类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pi)等,病原菌能够识别这些环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体的条件致病菌,淡水养殖鱼类和野生鱼类均可感染,引发急性出血性败血症,造成大量死亡,产生巨大经济损失。应激是水产养殖业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是水生动物致病菌暴发的重要诱发因素。宿主在应激下产生大量儿茶酚胺类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pi)等,病原菌能够识别这些环境信号因子,促进细菌生长、增强细菌毒力。QseBC双组分调控系统可以通过受体蛋白QseC感应环境中的信号分子Epi、NE等,调控相关毒力基因的表达,进行细菌与宿主之间的信息交流。研究表明,NE能够促进嗜水气单胞菌NJ-35的生长,增强细菌毒力,但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嗜水气单胞菌NJ-35含有编码QseBC双组份调控系统的基因,但是该系统是否参与嗜水气单胞菌NJ-35对NE的识别和反应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确定QseC是否能够识别NE并参与嗜水气单胞菌毒性的调控,本研究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NJ-35缺失突变株ΔqseC,利用NE处理对其体内和体外毒性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体外实验中,qseC的缺失抑制了 NE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促生长作用;NE作用下,与野生型菌株NJ-35相比,ΔqseC的溶血活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均显著下降(P<0.01),这一结果表明QseC影响了 NE调节嗜水气单胞菌NJ-35的溶血活性和生物膜形成的过程;此外,添加NE后,野生株NJ-35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J774A.1的粘附作用极显著增强(P<0.01),而ΔqseC对细胞的粘附作用却显著降低(P<0.01),说明QseC参与NE对嗜水气单胞菌粘附作用的调控;然而,NE与QseC对嗜水气单胞菌NJ-35的运动性、脂肪酶活性与蛋白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体内研究结果显示,qseC基因的缺失削弱了 NE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的增强作用,从而减少了鱼体遭受的氧化应激和组织损伤。主要表现在:NE诱导下,与感染野生株NJ-35的鱼体相比,感染ΔqseC的鱼体肝脏CAT活性增强,GSH含量升高,血清ALT、AST、ALB与ALP的活性降低(P<0.05);注射NE后,NJ-35对实验鱼的死亡率升高,而qseC的缺失使实验鱼死亡率降低,说明QseC可以调节NE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的影响。综上所述,qseC基因的缺失抑制了 NE对嗜水气单胞菌NJ-35的促生长作用,削弱了 NE对嗜水气单胞菌NJ-35生物膜形成能力、溶血活性、细胞粘附的增强作用,减弱了 NE刺激下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的致病力的强化作用,表明QseC可以通过识别和响应NE来调节嗜水气单胞菌NJ-35的致病力。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嗜水气单胞菌毒力调控方式以及与其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为研发细菌性败血症防治策略的新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家族是古老的细胞因子家族,在炎症和宿主防御中起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哺乳动物中IL-17家族成员已鉴定到IL-17A~IL-17F 6个成员。IL-17家族成员均具有四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形成链内二硫键。在硬骨鱼类中,除了 IL-17E没被发现外,已鉴定有IL-17A/F1、IL-17A/F2、IL-17A/F3、IL-17C、IL-17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于1966年首次在北美火鸡体内发现并分离出来,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严重危害养禽业的生存及发展,是当前全世界流行的主要亚型之一。在我国,H9N2亚型AIV于1994年首次在广东地区分离出来。随后,该亚型病毒在我国大陆的流行范围逐渐扩大,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疫苗免疫仍是防控H9N2亚型AIV的主要策略,疫苗株A/
自噬(Autophagy)是当今生物科学领域中研究热点之一。自噬,是由溶酶体的发现者,比利时生物学家Christian-De Duve在1963年的一次溶酶体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的。自噬源于希腊文,译为self-eating即细胞内出现的自我吞噬现象。广义上的自噬是指大自噬或巨自噬,即从粗面内质网的无核糖体附着区脱落的双层膜包裹的细胞质或细胞器、蛋白等需要降解的成分共同构成的自噬体。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
香菇是世界第二大类食用菌,香气宜人,口味鲜美,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但鲜香菇含水率极高(70~95%),采收之后需及时进行烘干处理。为解决传统热风干燥时间长且干燥条件不稳定容易造成香菇营养成分过度损失的问题,本文在热风干燥的基础上引入微波干燥,旨在获得干燥时间短且营养成分损失少的干香菇产品。此外,香菇的气味也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为监测它在干燥过程中的香气变化,本文对不同干燥阶段香菇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生姜根腐病是生姜生产过程中危害性较大的一种土传病害,主要由腐霉菌、镰刀菌和细菌引起,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减产50%-80%,甚至绝产。在大多数情况下,生姜根腐病发生在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生长的条件。目前防治生姜根腐病的措施主要是.化学防治,但过多使用化学农药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并造成环境污染,且会导致病原菌菌株耐药等问题。因此,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已成为科研人员及农药使用人员的共识。2018年
地质高背景农田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西南与华南地区,土壤镉(Cd)富集特征与人为来源Cd污染土壤有很大不同,地质高背景农田土壤富集类型多样、成因复杂而且存在大范围农田的稻米Cd超标情况,这严重威胁着稻米质量与人身健康安全。因此,探明不同地质高背景农田水稻Cd的迁移积累机制,能够为地质高背景水稻田Cd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水分管理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农艺调控Cd污染措施,不同水分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影响稻米Cd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侵染所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病害,是辣椒种植生产上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防治辣椒疫病最常用的还是化学防治,但是随着化学农药大量使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问题不容忽视,生物防治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防治辣椒疫病上有着广泛前景。地衣芽孢杆菌BL06(NCBI 中 GENBANK登录号为Bacillus li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