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畸人》中的言说主体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d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镇畸人》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之一,长期以来备受批评界关注。小说中被挫败、失语和扭曲所笼罩的“畸人们”常成为关注的焦点。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些畸人的悲剧往往被简单地归结为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和摧残。本文认为小说的作者舍伍德·安德森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机器时代的反对者。相反,他在小说并未像通常认为的那样对机器时代进行控诉。《小镇畸人》所关心的是个人的生存状况,其中描绘的孤独和疏离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现。此外,安德森还在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一个畸人如何走向成熟,勇敢迎接新的人生,对畸人们能否走出困境表现了极大的乐观。   本文试图运用法国语言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理论对文本中的“畸人”进行分析,指出这些“畸人”是僵化了的言说主体。僵化是他们悲剧的主要原因。而他们要想摆脱悲剧命运的希望在于打破僵化状态,成为过程中的主体。   论文着重分析了温斯堡镇的言说主体,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简单介绍了安德森的文学地位,《小镇畸人》的文献综述,论文结构和写作目的。第一章联系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理论,对《小镇畸人》中的“畸人”进行了简析。第二章,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文本中的受控于符号界的“畸人”进行了评论。第三章,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文本中的受制于象征界的畸人进行了评述。研究认为无论是局限于符号界还是受制于象征界,这些言说的主体都是僵化了的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畸人们的悲剧。第四章联系克里斯蒂娃的过程中的主体的概念,通过描述小说主人公乔治·威拉德的成长历程,分析了小镇畸人们的希望和出路。乔治成功打破畸人命运并走向成熟的历程,对畸人们如何摆脱困境给予了很好的启示。“结论”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指出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对自己的富庶和幸福负有责任。作为个人不能依照谬误的社会成见生活,也不能自我封闭,拒绝与外界联系。作为集体,要善于容纳所有成员的与众不同,让大家都能自由自在地展现自己。   总之,《小镇畸人》因为形象地描述了言说主体的挫败和疏离以及摆脱困境的希望,对任何一个关心人类生存状态的人来说,都会产生不同寻常的意义。
其他文献
作者在回顾有关跨文化适应研究的文献时,发现人际互动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仅有极少数研究涉及到外派人员的社会交往情况,比如研究社交网络的结构特点等。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很有
21世纪人类社会最大的使命在于实现公正、稳定及可持续性的全方位发展。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制定并遵守具有关键性社会发展及环保价值的国际标准才能有效满足当前及未来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