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源VLF信号处理与空间电磁异常扰动特征研究

来源 :防灾科技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IGERK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于2004年成功发射DEMETER卫星,其长达六年的运行为空间对地电磁观测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世界上多个国家均在开展在轨卫星监测数据的应用研究,提取和识别地震前后的电离层异常信息已成为当前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DEMETER卫星记录的来自澳大利亚人工源VLF发射站NWC的19.8kHz频点的电场功率谱密度数据,采用统计、插值、拟合的方法,分析了VLF频段电磁波在卫星高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衰减变化规律,并对地震电离层效应进行了震例研究,为认识电磁场的空间分布及异常扰动特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主要创新之处为采用多种数据处理方法,针对卫星观测数据,分析得到了VLF频段电磁波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不同方位的衰减特征,为进一步识别和提取地震异常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基于人工源的VLF电磁波空间传播特征:VLF电场在研究区及其磁共轭区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存在南、北2个强电场中心涡;日侧和夜侧VLF电场中心点坐标相对地面发射站(NWC)都发生了坐标偏移;日侧,VLF电场呈现出周期性的年变化,并且每年峰值出现的月份集中在6、7、8月;2005—2010年衰减常数b(-0.004)保持在一个平稳变化的过程中,VLF电场衰减速率基本稳定。(2)不同方位甚低频电磁波衰减特性:研究区上空,电场北部衰减梯度最小,东部衰减梯度最大;位于北半球的磁共轭区,南部衰减梯度最小,北部衰减梯度最大;研究区与磁共轭区的电场均在偏向磁赤道地区的方向衰减梯度最小,而在背离磁赤道方向衰减则比较快;研究区的电场衰减梯度总体比磁共轭区要大,反映磁共轭区电场除了地—电离层波导传播的电磁波,还叠加了来自其他磁通管的电磁波能量等。(3)汶川地震电离层效应分析:汶川地震震中位于磁共轭区电场中心的南部,南部电场强度较其他三个方位要强;2005—2010年的4、5、6月,电场南部的衰减梯度较其他三个方位(东部、西部、北部)小;2008年,磁共轭区电场南部的衰减系数在震前2个月就降为最低,3—4月电场频谱强度逐渐增大,5月份电场强度最大,且电场向南分布最为明显,可能与地震孕育辐射的电磁信号有关。
其他文献
郑西铁路观音堂隧道进口明洞段,设计的临时边坡高度达42.5m。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左、右两侧边坡发生多次滑塌,设计单位重新对边坡进行加固设计,采用抗滑桩和土钉进行支护。为
遥感图像的分类是遥感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多类别的图像计算机自动分类识别并满足一定的精度,一直是遥感技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和重要难题,对于遥感图像的快速应用和
本文首先介绍了脉搏信号研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脉搏信号的研究现状,概括了脉搏信号的特点及现今脉搏信号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脉搏信号进行了分析处理并设计了脉搏数
大陆动力学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其核心问题是大陆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造山带是大陆变形最强烈、地表形态最明显的构造,因此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焦点
2013年甘肃岷县7.22地震诱发大量的泥流型黄土滑坡,造成了95人员伤亡及严重的经济损失。以永光村泥流型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勘察、取样、试验等方法,结合GEO-Studio软件模拟分析,进行此类滑坡形成机理探讨,得到一些有价值结论。(1)进一步界定了泥流型黄土滑坡的定义,分析总结了地震诱发泥流型黄土滑坡特征。(2)提出了泥流型黄土滑坡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1)地形条件(2)岩土体条件(3
本文以贵阳旧城区危旧房改造中的深基坑工程为例,在对国内外有关深基坑开挖及存在的问题、基坑工程设计理论和应用现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回顾分析之后,着重围绕基坑边坡围护的
排山楼金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北缘辽西阜新金—多金属成矿区,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之一。前人对该矿床的控矿条件和成矿作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