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青年女性,于外表现出发热、皮疹、红斑,于内伴随多器官损伤及免疫系统紊乱。肾脏损伤是最主要且最常见的器官损伤,后期常发展为狼疮性肾炎。现代医学多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有即刻疗效,长期服药却伴随着代谢紊乱、高血压等诸多不良反应,并且一旦停药会出现病情反复甚至加重的情况。传统中医认为SLE是标为热、毒、瘀,本为脾肾亏虚的虚实夹杂疾病,多用解毒消斑、活血凉血、补益脾肾等中药配伍,标本兼顾,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小。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升麻葛根汤具有辛凉解肌、透疹解毒的功效,主治疹发不出,身热头痛。此治则与SLE的中医治则相符。升麻、葛根、芍药性寒凉,可解狼疮热、毒之症;升麻、葛根发表透疹,芍药散瘀止痛,可解狼疮皮疹、红斑、紫癜之症;葛根多治阴虚脾虚,可解狼疮脾肾亏虚之症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建立两种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观察升麻葛根汤对小鼠SLE的防治作用及可能的作用途径。首先,本研究使用降植烷和活性淋巴细胞染色质来建立两种系统性红斑狼疮模型,记录实验过程中小鼠生理体征,检测小鼠尿蛋白情况、血清自身抗体及免疫沉积水平、血细胞数量变化、血凝状态及血流变情况,检测小鼠肾脏病理变化情况,检测肾脏炎症及纤维化相关标志蛋白、免疫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比较两种造模方法在小鼠体内表现出来的不同侧重点,并评价升麻葛根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防治作用。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升麻葛根汤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途径。提取小鼠脾细胞,分别检测升麻葛根汤对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型影响,ROS表达水平,脾脏、肾脏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来预测并解释升麻葛根汤减少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失衡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机制;对网络药理学所预测的作用通路进行初步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降植烷诱导的SLE模型,在发病过程中伴随着皮肤红斑损伤,出现尿蛋白并随病程发展而加重,血清中自身抗体及免疫沉积增加,血小板增加、凝血时间缩短、血液出现高凝状态,伴随肾脏炎症损伤以及脾脏免疫损伤,肾脏炎症及纤维化相关标志蛋白NLRP3、Collagen-I、α-SMA表达显著增加,机体免疫相关因子CD4、CD8、CD19的表达量均处于略有升高状态;活性淋巴细胞染色质诱导的SLE模型,在发病过程中伴随着血清中自身抗体增加、免疫沉积增加、尿蛋白增加,并出现高凝状态,肾脏较轻损伤,脾脏严重肿大,机体免疫相关因子IFN-α、CD4、CD19、CD20的表达量均处于显著升高状态。升麻葛根汤可以有效地防止小鼠的皮肤损伤、并减少尿蛋白的出现,降低血清中抗ds-DNA抗体、抗ANA抗体等自身抗体及lg G的表达,并防止出现高凝;同时减缓小鼠肾脏损伤、脾脏肿大的病理变化,与模型小鼠相比,肾脏组织炎症相关因子NLRP3、胶原蛋白Collagen-I、纤维化标志蛋白α-SM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免疫标志物CD19、CD20、IFN-α等表达水平降低。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升麻葛根汤防治SLE的生物过程主要与“信号转导”、“炎症反应”、“对雌二醇的反应”、“细胞对缺氧的反应”、“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和“凋亡过程负调控”等相关,作用通路主要涉及到“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等。实验检测显示,SLE模型小鼠脾脏、肾脏自噬功能增强,ROS表达水平增加,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呈过增状态;升麻葛根汤可改善脾细胞的自噬功能、减少ROS的表达,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率随药物浓度增加表现出剂量依赖性降低,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检测HIF-1α、HO-1、TLR4、PI3K、Akt、NF-κB等蛋白的表达水平,初步验证了升麻葛根汤防治SLE的作用途径。综上所述,升麻葛根汤对SLE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调节机体炎症环境、缓解血凝异常、降低肾脏免疫损伤、改善机体免疫失衡,是其防治SLE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