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梳理有关痴呆的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分析痴呆的病名源流、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揭示中医诊疗规律,以期为现代临床诊疗痴呆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方法:根据痴呆和痴呆早期轻度认知障碍的定义确立善忘、喜忘和痴呆等一系列关键词。基于中医古代电子文献库——《中华医典》进行检索,导出文献,查阅古籍资料一一核对,进行整理收集。按历史时期逐步分析回顾痴呆这一疾病的病名源流、痴呆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揭示其中的规律。并且采用统计学的方法,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析出有效词条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得出治疗疾病的药物、方剂使用规律和穴位的选择倾向,运用中医学的知识加以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了215条痴呆相关的古代文献,共涉及53本古籍。统计表明,一共有4种治疗喜忘与善忘的单味中药,即马心、兰茹、茯神和蜘蛛网,且均为高频用药;而治疗痴呆的单味中药较为稀少,仅有1味朱砂且仅出现了一次。一共有19首治疗善忘与喜忘的方剂,其中有8首方剂应用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抵当汤、茯苓丸、镇心丸、大八风汤、定志小丸、七气丸、五噎丸、和远志汤;一共有22首治疗痴呆的方剂,其中6首应用高于平均水平,分别为醒迷至宝丹、服蛮煎、藜香散和导痰开关散、癫狂霹雳散以及天王补心丹。一共有6个主治善忘与喜忘的穴位,其中有3个为高频应用,分别是涌泉、天府和列缺;一共有23个主治痴呆的穴位,其中有4个为高频应用,分别为神门、大钟、百会和鬼眼。结论:1.痴呆早期的善忘与喜忘症状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宋金元时期,出现了健忘的明确定义,并开始将善忘类证与痴呆证彻底分开论述,另外,这一时期有关痴呆病的症状描述也日渐丰富,为后世医家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开始有痴呆和呆病的单独篇章,分别见于《景岳全书》和《辨证录》。2.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挖掘发现,古籍中痴呆的病因病机通常与七情内伤、五脏失调和体内气血津液紊乱有关。治疗方法也大多采用补益心气,顾护脾胃,祛湿化痰和活血化瘀等治疗原则,应用时根据病机不同辨证论治。3.将统计学方法运用于古籍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中,得出结论,在治疗痴呆及痴呆早期时应用较多的的单味中药、方剂和针灸穴位,其中多用补益类、理气类、豁痰开窍类和活血化瘀类的药物,针灸穴位也多取少阴心肾二经以交通心肾,既济水火。这些研究结果为现代中医进行痴呆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对丰富当代痴呆防治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