镧内嵌金属富勒烯的优化合成及其形成机理的初步探索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Smalley等人发现了碳的第三个同素异形体——富勒烯,此后不久,他们又在质谱中检测出La@C60的信号,证实了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存在。随着1991年La@C82的宏量合成,内嵌金属富勒烯家族开启了飞速发展的历程。目前己发现的内嵌金属富勒烯主要集中在ⅡA和ⅢB,它们包括经典内嵌金属富勒烯以及金属氮化物、金属碳化物、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内嵌金属原子簇富勒烯。  内嵌金属富勒烯独特的电子特性使得它在太阳能电池、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但一直受困于合成产率的制约,对它的研究还局限在基础科研领域——实现内嵌金属富勒烯的规模化合成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展开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合成方面,本论文通过优化微环境(直流电流、He气压力、C/La比例以及石墨阳极直径),提高了La@C82等La内嵌富勒烯的产率。与此同时,本论文研究了溶剂种类以及萃取方法对内嵌金属富勒烯提取分离的影响,并发现了一种高效分离提取内嵌富勒烯的方法。  2.在内嵌金属富勒烯的形成机理方面,我们通过原位捕获和后捕获的方法得到了一系列全氯代多环芳烃(包括:C6C16、C10C18、C16C110、C24C112、C22C112以及C30C120),通过一些条件实验和理论猜想,本论文提出了内嵌金属富勒烯“多环芳烃”的形成道路。
其他文献
近年来,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纳米材料在疾病检测与诊断、治疗和生物分离等方面都展示出了独特的优越性与发展潜力。针对纳米材料的肿瘤治疗和生物分
双马来酰亚胺(BMI)由法国的罗纳-普朗克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成功并实现工业化生产[1]。BMI双键间距离很短,交联密度较高,从而使其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腐蚀性,绝缘性和尺寸稳
学位
近年来,轮烷、索烃和分子结类互锁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在光学性能、离子交换、分子识别等方面潜在的应用前景,已经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注意。根据文献可知,由不同尺寸的有机阳
鄂尔多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最具有潜力的油气勘探盆地之一,长庆油田的大部分油井遍布于此。水力压裂技术是改造低渗油田的重要手段方法,但是传统的水基压裂对低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