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多普勒频移的测量被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电子战和遥感探测等领域。然而,伴随着微波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基于电子技术的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通常受到瞬时带宽、传输损耗和电磁干扰等限制,越来越难以满足宽带信号的探测需求。微波技术与光子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微波光子学为宽带多普勒频移的测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具有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大瞬时带宽,同时还具有高分辨率和抗电磁干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普勒频移的测量被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电子战和遥感探测等领域。然而,伴随着微波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基于电子技术的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通常受到瞬时带宽、传输损耗和电磁干扰等限制,越来越难以满足宽带信号的探测需求。微波技术与光子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微波光子学为宽带多普勒频移的测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具有高灵敏度、大动态范围、大瞬时带宽,同时还具有高分辨率和抗电磁干扰等特点,已经成为了当下的研究热点之一。双平衡外差探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对提高多普勒频移测量方案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双平衡外差探测技术,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研究:1.介绍了双平衡外差探测技术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实现方式。使用矩阵光学的方法建立了直接探测、普通外差探测、平衡外差探测和双平衡外差探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推导了双平衡外差探测与普通外差探测的信噪比公式。通过对信噪比公式中各个特征参量的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双平衡外差探测的优越性。随后基于偏振分束型双平衡外差探测理论,使用Opti System仿真软件搭建了双平衡外差探测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了实际运用过程中波片旋转角度、偏振分束器的分光比和光电探测器的量子效率对双平衡探测系统检测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双平衡探测系统最优化的参数设置。2.基于双平衡外差探测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宽带微波多普勒频移测量的改进型方案,该方案具有更宽的频率覆盖范围、更高的测量分辨率、更高的灵敏度和抗拍频干扰的性能。由于使用一个90°光学混频器和两个平衡探测器组成的双平衡探测系统,多普勒频移(Doppler frequency shift,DFS)的方向和数值可以得到准确的判断和测量。在仿真实验中,对10~38 GHz的发射微波信号进行了DFS估计。在-90 k Hz~+90 k Hz的DFS测量范围内,消除了方向模糊,并且其测量误差小于±2Hz。在实际实验中,采用了声光调制器来模拟产生单边带信号,由于声光调制器受环境和温度的影响较大,所以测量精度下降到±74Hz。3.在原有电路的基础上,采用相干外差探测方式,设计了基于双平衡外差探测的激光多普勒频移测振方案,用来测量物体产生的振动,来获得振源的振动信息。该方案输出的时域波形和频谱图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探测性能。同样地,该测振方案中双平衡探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灵敏度和抗拍频干扰性能。
其他文献
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规范体系是在借鉴欧洲列车运行控制系统(ETCS)规范等国外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建立起来的,已成为中国列控系统设计开发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列控系统技术在不断提高,工程应用范围也在扩大,CTCS和ETCS列控系统的相关规范都各自进行了更新。将ETCS和CTCS规范进行比对是掌握国内外列控系统技术发展差异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列控系统规范的
目前,轨道交通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超高速率、高可靠、低时延的无线通信是实现智慧轨道交通的关键。因此无线信道特性作为轨道交通场景无线通信的基础,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论文针对车站这一轨道交通重要场景,基于射线追踪技术分析毫米波无线信道特性,研究了无线信道模型;建立人体模型,探索了人体对无线信道的影响机理;提出车站内的网络优化部署方案,以及分析了受客流影响的无线信道特性,为轨道交通车站场景5G网络
阀控液压缸系统是液压控制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个分支,其被大量应用于国防、航天等行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液压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液压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部分进行详细讨论,设计出更为接近实际情况的数学模型及合适的控制器很有必要。本文以阀控液压缸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伺服阀的实际工作状态,如伺服阀流量方程中流量系数和压力增益的非线性特点,建立新的阀控缸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同时结合滑
高速铁路作为我国交通运输大动脉,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国家安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交通强国战略支撑下,高速铁路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列车运行环境日益复杂,列车间的耦合关系增强,对高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动态调整性能和干扰响应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面向高速铁路高效率、高安全、小延误、低能耗的高效运营需求,深入分析高速列车车队协同运行过程,设计弹性指标衡量列车追踪间隔状态和干扰响应能力,分别提出
随着微机电技术(MEMS)的迅猛发展,微通道等微流体器件因其结构紧凑及换热效率高等特点成为了目前解决电子器件散热问题的可靠技术。在微尺度中,壁面粗糙度成为了影响微流体器件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全面了解壁面粗糙度对流体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可以为微流体器件的设计方案和性能改进提供依据。本文主要对微通道壁面粗糙度的影响机理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探究,分析了在壁面粗糙度影响下微通道中层流流体的流动换热规律。研
基于视觉的同时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是机器人对环境感知的重要方法。目前大多数视觉SLAM都是基于静态环境假设设计的,在动态环境下性能较差,阻碍了机器人技术进一步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鉴于此,本文基于ORB-SLAM2,研究了一种基于深度相机的面向动态环境的视觉SLAM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对一种实例分割模型Mask R
本项目来源于导师与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滴滴出行)的校企合作项目,用于解决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拒止环境中手机无法定位车辆位置问题。自GNSS诞生以来,如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 Dou Navigation Satelli
滚动轴承是城轨列车的关键部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列车多个系统中。因其工作环境恶劣,易于损耗,一旦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甚至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准确把握滚动轴承工作状态,对推动列车高效运维的发展、保障列车运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城轨列车滚动轴承为研究对象,对滚动轴承的劣化状态识别方法及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包括提取劣化特征、对劣化特征进行优选、进行劣化状态划分、构建多种劣化状态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监控智能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对象,对监控中的人实现智能化的检测和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监控视频主要是在事件发生后依靠人工分析和提取有用信息,人工成本高而且不能及时的预警和报警。本文的研究为监控视频中的人体检测和行为识别,主要是利用背景建模的方法实现人体检测,利用密集轨迹方法实现行为识别。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人体检测时“鬼影”的抑制:为了解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交通拥堵和尾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轨道交通作为“新基建”焦点领域,以其运量大、速度快、绿色安全等特点成为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有效解决方案。但是随着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日益增加的客流压力对线网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提出了新挑战。精准的客流预测有利于提高轨道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预防轨道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指导城市居民科学出行,具有重要意义。大量学者对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