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第二代大规模语料库的发展,“翻译共性”逐渐变成了当代翻译学中的热门话题之一。翻译共性的概念最早由Mona Baker提出,在其奠基之作——《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暗示与应用》中,Baker将“翻译共性’定义为:“翻译文本的普遍特征,即在译文而非原文中产生的典型的语言特征,这种特征被认为与翻译过程所涉及的特定语言对无关”。也就是说,翻译共性是翻译文本本身的特质,而不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影响、干涉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发现了大量翻译英语(包括其他欧洲语言和汉语)对比于原创英语所独有的特征。包扩:显化,简化,传统化,译入语独特性降低与原语干扰等。然而,对翻译共性的研究目前主要局限于翻译英语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欧洲语系,此外翻译共性研究所涉及的语言特征、语域和文体都比较有限。显然,任何语言特征在被确立为翻译共性的前提是:一、在不同的语言(特别是相距较远的语言,如汉语和英语)中找到相同的翻译变体的特征;二、在不同的语域和文体中找到共同的翻译变体特征。由因此,本文将采用在四个语料库的基础上对翻译汉语和翻译英语在普通语域中共性和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这四个语料库是:原创英语语料库(FLOB)、翻译英语语料库(COTE),原创汉语语料库(LCMC)和翻译汉语语料库(ZCTC)这四个语料库采用了统一的Brown语料库的结构和标注规范,收录了四个语域的翻译和原创汉语及英语的文本:新闻,普通语域,学术语域及小说。其中,普通语域占(宗教写作,技能、交易和爱好,民间传说,传记与散文,报告及官方文件)了全部语料的41.2%。在已有的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当中,学者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文学语域或者总体语域而极少关注普通语域。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研究的关注点都集中在比较原创文本与翻译文本,而没有比较两种不同的翻译变体。本文将首先在同一种语言中利用翻译和非翻译的可比语料库分析翻译汉语相对于非翻译汉语、翻译英语相对于非翻译英语的语言特征;其次,在单语语言变体分析的基础上,对两种语言中翻译变体的共性和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该论文将试图对比英汉普通语域翻译变体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为翻译共性提供新的有力证据,进而为翻译研究的独立性正名。研究结果显示:英汉普通语域翻译变体存在许多共同点。比如两者都有较低的词汇密度及较高的功能词使用频率,分别支持简化及显化假说;两者都出现了更多的高频词,在词汇层面上证实了传统化假说。但两者间也存在一些不支持特定共性假设的语言特征:比如原创英语普通语域中由by引导的被动句式反而比在翻译英语普通语域中的更多,这一结果有悖于传统化假说。因此我们需要新的证据来证明翻译共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