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画创作中,画家在画面主体确定之后,开始根据一定的情景展开构图,这时他们经常采用画面某些局部虚化甚至以大空、小空的手法来体现画面境界上的空化境,如:虚实、黑白、气韵、简繁,既白、虚、简、气等等,这就是在绘画中起纯契机作用的中国画“藏”境艺术。它的应用使得画面视觉主次更加明了、层次更加清晰,可视画面显得更加充实、完整。由于观画者的联想,延伸的画外之境已然成了画内部分的补充和依托,使画面的整体更具有完整性,画面由此有了无限境界的“能量”。实践证明,精妙的“藏”境能做到景愈“藏”,境愈大,趣味愈无尽。画面上的虚、空体现的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使虚空之处皆为妙境!这种表达方式吸引观者在观赏画作的同时能够主动对画面图形的虚白以及画面内外产生一定的联系,引导观者激发出情感意蕴,主动参与画面互动式的再创作,由此为观众创造了更多的审美间歇,使得画面的时空得以延伸、审美本身得以不断延续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