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有症状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继发于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往往出现室内传导阻滞,这种被认为是心室收缩不同步引起的相关心脏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对于慢性心力衰竭与有症状宽QRS波且药物治疗不佳的病人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许多研究表明CRT术后不仅有心脏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而且改善临床症状,运动耐量和预后。Tei指数定义为等容收缩期与等容舒张期时间的总和除以射血时间。是一种全心功能量化的测量方式,对心脏淀粉样变性,扩张性心肌病,心肌梗塞(左心功能不佳)以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一种非侵入性的预后评估方式收缩功能下降及室内传导阻滞的病人有一个较长的等容时间,因此Tei指数也较大。但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这段等容时间的影响还没有完全得到系统的研究。而且,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整体机能的反应和等容时间的变化也将是临床研究感兴趣的地方。这个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左室右室的Tei指数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一周以及6个月后与术前的比较,特别是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有反应者与无反应者的比较。资料和方法:在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之间,在我院接受CRT手术的心力衰竭病人符合以下入选标准的为研究对象。1)左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35%;2)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3-4级;3)心电图QRS波时限≥120ms。由于不能很好的测出Tei指数,房颤患者及频发心室期前收缩病人(>15次/分)不能入选。所有病人都得到最佳的药物治疗包括p他洛克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利尿剂等。本研究最终纳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6例,22个病人为非缺血性心肌病,14位是有心肌梗塞病史的缺血性心肌病。均予以行超声心动图的常规测量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用双平面Simpson法),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期峰值血流(早期E峰与晚期A峰,E/A的比值)。另外主要加入左右室Tei指数的测量以及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imaging)参数的测量(E/e’),在CRT治疗后一周,六个月分别再随访上述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测量。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得出各个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情况,尤其是Tei指数的变化情况,根据对CRT治疗有反应的定义,将病人分为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比较两组之间Tei指数随时间变化的区别,分析其潜在的原因,根据CRT前Tei指数情况,可将Tei指数作为CRT后的有反应的一个预测因子。结果:36例CRT植入患者中,病人分为对CRT有反应组(CRT术后六个月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减小大于10%相对与术前)及无反应组(不符合此项标准的)Tei指数在CRT术后一周就下降(LV:P<0.001;RV:P<0.001)以后随访持续减低(左室和右室,P<0.001与术前对比)相对于无反应组(左室右室无显著变化),有反应组术前左室的Tei指数较高而在随访中Tei指数有持续的改善(左室p<0.001)。结论:此项研究描述了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Tei指数及E/e’在术前,术后一周,木后六个月的变化,研究了术前Tei指数的潜在临床价值,可将Tei指数作为对CRT有反应的预测因子。左室Tei指数有反应组病人在CRT术前Tei指数较高而术后呈现显著而持续的改善,尽管无反应组的左室Tei指数也出现了改善,但是不持续。反应组较无反应组术前Tei指数较大,推测可能室内不同步导致等容收缩期延长有关。右室Tei指数在术前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接近,术后右室Tei指数只在有反应组里有显著改善但并没有左室Tei指数改善来的明显,CRT对左室的心功能的改善间接导致了右心功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