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地区儿童虐待现象被频繁报道,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期是个体生理及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在该时期有过虐待经历的个体,不仅会对躯体发育造成直接的损伤,更有可能对其后期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心理伤害,导致他们在社交、情绪调节等方面出现障碍。本研究通过梳理虐待、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交焦虑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运用儿童期虐待量表、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量表和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等测量工具,以宜昌市750名中学生为被试,利用SPSS20.0进行有效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学生儿童期虐待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情感忽视、情感虐待、躯体忽视、躯体虐待、性虐待。儿童期虐待总体情况在性别、家庭经济水平和家庭氛围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是否为独生子女和不同家庭所在地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中学生在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上更偏向于使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该策略在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氛围上均呈显著性差异。(3)中学生社交焦虑程度总体上较高,在年级、家庭所在地和家庭氛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4)儿童虐待量表中,情感虐待维度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正相关,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负相关;躯体虐待维度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正相关,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负相关;性虐待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正相关;情感及躯体忽视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正相关,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负相关;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与社交焦虑正相关;虐待总分、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和社交焦虑均为正相关。(5)情绪调节策略在儿童虐待和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有过虐待经历的个体通过改变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偏好影响其社交焦虑程度。研究表明引导有过受虐经历的个体使用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可有效降低其社交焦虑程度。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儿童期虐待、情绪调节策略以及社交焦虑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以此验证情绪调节策略在虐待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