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胸部恶性肿瘤之一,其致死率居所有实体肿瘤第六位。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目前最主要的组织学亚型,其侵袭性强,预后差,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尽管在诊断技术及多模式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ESCC整体死亡率仍较高,由于化疗耐药、肿瘤复发及转移等,ESC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平均为15%。与许多其他实体肿瘤一样,ESCC的发生和进展也是由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失调所致。虽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SCC发病机制涉及大量的基因,但目前确切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在临床中识别关键基因和必要的分子途径对于改善ESCC患者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是一种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成齿细胞合成的磷酸化糖蛋白,在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中均表现出频繁的过表达和上调,但其和ESCC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证实。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 ESCC 样品中 BSP mRNA 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BSP在ESCC中的促瘤机制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ESCC患者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预后标记物。材料和方法1、临床标本的收集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间行手术切除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269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别收集肿瘤组织标本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距肿瘤边缘5cm)。2、方法应用qRT-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BSP 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9对ESCC组织芯片中BSP蛋白的表达;构建BSP过表达的细胞系,从中筛选出稳定表达的克隆,进一步进行RT-PCR、western blot 等检测;通过集落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等研究BSP对细胞生长、迁移能力的影响。3、统计分析采用SPSS标准版21.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卡方检验评估BSP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KM)法生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危险模型对ESCC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BSP在67.7%的ESCC组织中表达阳性,而在癌旁组织中BSP表达阳性只有23%。BSP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2、BSP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无关。3、BSP促进ES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4、与对照组相比,转染BSP的细胞中细胞上皮标志物表达下调,而间质标志物表达上调。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SP表达阳性的ESC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低于BSP表达阴性的ESC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P<0.001)在TNM分期为Ⅰ期+Ⅱ期亚组中,BSP表达阳性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低于BSP表达阴性的患者(P=0.002),而Ⅲ期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86)。结论1、BSP的表达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2、BSP通过调节EMT过程促进食管鳞癌的进展;3、BSP可作为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新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