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_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胸部恶性肿瘤之一,其致死率居所有实体肿瘤第六位。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目前最主要的组织学亚型,其侵袭性强,预后差,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尽管在诊断技术及多模式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ESCC整体死亡率仍较高,由于化疗耐药、肿瘤复发及转移等,ESC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平均为15%。与许多其他实体肿瘤一样,ESCC的发生和进展也是由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失调所致。虽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SCC发病机制涉及大量的基因,但目前确切的分子机制仍不明确。因此,在临床中识别关键基因和必要的分子途径对于改善ESCC患者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是一种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成齿细胞合成的磷酸化糖蛋白,在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中均表现出频繁的过表达和上调,但其和ESCC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证实。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 ESCC 样品中 BSP mRNA 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BSP在ESCC中的促瘤机制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ESCC患者发现新的有价值的预后标记物。材料和方法1、临床标本的收集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间行手术切除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269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分别收集肿瘤组织标本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距肿瘤边缘5cm)。2、方法应用qRT-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BSP 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9对ESCC组织芯片中BSP蛋白的表达;构建BSP过表达的细胞系,从中筛选出稳定表达的克隆,进一步进行RT-PCR、western blot 等检测;通过集落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等研究BSP对细胞生长、迁移能力的影响。3、统计分析采用SPSS标准版21.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卡方检验评估BSP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KM)法生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危险模型对ESCC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BSP在67.7%的ESCC组织中表达阳性,而在癌旁组织中BSP表达阳性只有23%。BSP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2、BSP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性别、年龄、组织学分型无关。3、BSP促进ES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4、与对照组相比,转染BSP的细胞中细胞上皮标志物表达下调,而间质标志物表达上调。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SP表达阳性的ESC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9个月)低于BSP表达阴性的ESC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P<0.001)在TNM分期为Ⅰ期+Ⅱ期亚组中,BSP表达阳性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低于BSP表达阴性的患者(P=0.002),而Ⅲ期亚组无显著性差异(P=0.086)。结论1、BSP的表达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2、BSP通过调节EMT过程促进食管鳞癌的进展;3、BSP可作为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新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粒子植入术在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的局部疗效,探讨粒子植入术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在Ⅳ期NSCLC中的应用意义。方法:收集2015-08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研究视神经损伤后轴突中Jarid1b及H3K4me3的表达变化,以了解Jarid1b是否在视神经损伤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建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原代培养模型,观察光镜下的细胞形态,并对其纯度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为RGCs的生理功能或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方法:1.选取清洁级成年SD大鼠15只,雌雄不限,每只大鼠均以左眼作为损伤眼,使用显微血管
目的:探究自噬(Autophagy)在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A.fumigatus)感染的角膜炎中固有免疫阶段的作用。方法:1、取正常和真菌性角膜炎感染的人角膜组织,电镜(TEM)观察其自噬体的变化情况。2、烟曲霉菌感染C57BL/6小鼠角膜,建立小鼠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正常角膜、损伤对照组角膜和感染后12小时、1天、3天角膜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源自肝脏细胞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机制复杂且诱病因素较多,传统治疗方法存在预后差、复发率高以及生存期短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生活,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治疗肝细胞癌的新策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临床实践中一种先进的抗肿瘤策略,通过药物作用于特定的肿瘤关键分子,抑制肿瘤细胞存活与生长,从而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癌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我院2016年9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行射频消融和125I
在数字环境下,许多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LAMs)都采取了数字保护措施,数字保护的一个方面——软件保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软件保存是数据管理的逻辑扩展,计算机软件保存
目的:牙龈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干细胞。有研究显示其易于分离,形态单一,在长期培养中表现出稳定的表型,能够维持正常的核型和端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前列腺癌根治术(Radical Prostatectomy RP)与前列腺癌根治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Radical Prostatectomy&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RP&PL
脑胶质瘤(Glioma)是最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WHOⅣ级)恶性程度最高,具有高复发、高侵袭、高死亡率等特点,约占胶质瘤发病总
目的:草甘膦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除草剂。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草甘膦暴露与雄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和精子质量等生殖功能降低有关,睾酮分泌的抑制可能是草甘膦导致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