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为全球致死首因,每死亡3个人就有1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而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动脉硬化性疾病占的比例了高达75%以上。而现今研究普遍认为慢性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硬化生成,及疾病进展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早在1976年,Ross就提出了动脉硬化形成的炎症学说,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在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和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薏苡自古以来即为药食兼用的食物,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薏苡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上品之良药。而目前的研究,陆续发现了薏苡含有许多特殊的植物化学活性成分,其中之一就是被广为用来抗癌的丙酮萃取物—薏苡仁酯(coixenolide)。薏苡仁酯目前除了被用来抗癌外,并可透过调控趋化因子而有着免疫调节的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采脂多糖(LPS)引发炎症反应的模式,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薏苡仁酯后,内皮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及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量的变化,了解薏苡仁酯能否调控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来抑制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研究方法:取0、5、10、20、40、80、160μM的薏苡仁酯液,加入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培养液中,静置2小时,再将脂多糖加入细胞培养液中,诱发炎症反应,对照组则为不加入任何浓度的薏苡仁酯液及脂多糖的细胞培养液。静置24小时,用ELISA检测在加入不同浓度的薏苡仁酯后,内皮细胞产生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的量。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未加入脂多糖的ECV304内皮细胞培样液中,炎症相关因子包括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和抗炎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白介素-10的浓度,都无法检测到。而在加入脂多糖后,ECV304内皮细胞会产生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当薏苡仁酯浓度小于20μM时,而对于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和抗炎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及白介素-10产生量的调控,统计学上并无显著的意义(P>0.05)。当浓度增加到20μM以上时,薏苡仁酯便能有效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的产生量,和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和白介素-10的产生量,且统计学上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薏苡仁酯可以有效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的产生量,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产生量,来达到抑制内皮细胞炎症反应。本研究过程有助于了解薏苡仁酯之药理学作用,可作为薏苡仁酯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更进一步研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