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激光通信系统中LDPC码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激光通信(Atmospheric Laser Communication,ALC)是指利用激光束作为载体在大气中进行语音、数据、图像信息双向传送的一种技术,它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应急通信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大气激光通信系统中激光的传输媒质是大气,大气中的自然现象如雾、雨、雪以及大气湍流等将会对激光信号产生影响,使信号脉冲展宽,信噪比降低,误码率增加。因此,研究、开发具有高抗干扰性能、高速率的编码技术成为光通信的重要课题之一。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LDPC)码是由Gallager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基于稀疏矩阵的线性码。其性能可以非常接近香农(Shannon)限,是一类性能优越的好码,LDPC码能适应未来系统高速数据传输和高性能的要求。根据大气信道的特点和LDPC码的优越性能,本文将LDPC码作为信道编码技术应用于大气激光通信中。首先,介绍了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原理及LDPC码的发展现状,同时还介绍了纠错码的基础知识,研究了LDPC码的编译码算法;其次,研究了一种利于硬件实现的半随机π-旋转LDPC码,采用Simulink仿真工具,在基于PPM(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PPM)调制的大气信道中,对不同典型天气情况下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误码率为10?6时,采用LDPC纠错码前后系统信噪比约有5dB的改善;再其次,介绍了雪崩光电检测器的输出模型。利用APD的光电检测输出软信息,在空间光通信PPM系统中对LDPC码的性能也进行了分析。当误码率为10?6时,编码前后信号光子数大约节约了30个,这使得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得到提高,系统性能得到改善。最后,利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ge,FPGA)上实现了π-旋转LDPC码。根据π-旋转LDPC码的特点,编码器采用流水线设计方法,提高了编码速度,并详细阐述了译码器各个模块的实现,并在ModelSim SE软件下进行了仿真。
其他文献
在抗震救灾环境中,终端在灾区环境中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连接到基站,在这种环境下,终端和终端通信就需要脱网直通功能。TD-LTE公网集群脱网直通是在一个脱网区域,使用TD-LTE公网
聚束模式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较成熟的工作模式之一,是实现方位向高分辨率的有效途径。在载机飞行的过程中,聚束式SAR通过不断改变天线的视线方向,
存通信系统中,信号谱重叠导致干扰抑制问题;信道的非线性失真使系统的性能严重恶化,而这些常常需要非线性滤波器来处理。针对通信信号的非线性滤波问题,在前人研究和现有工作的基
结合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多载波CDMA (MC-CDMA)系统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候选方案,相当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对它进行研究。它继承了OFDM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利用远程监控系统进行火灾图像识别的方法。首先介绍彩色图像处理的基础理论,在HIS颜色模型中实现基于颜色聚类的烟雾图像分割;然后
现代的遥感系统为变化检测的研究提供了海量的遥感影像数据,而如何准确快速地利用遥感数据发现变化、如何自动地从影像中提取变化区域等理论和技术对于遥感技术今后的发展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