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我国新闻的“人治”——以“反右”到“文革”时期为重点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b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52年2月主管全国新闻事业的新闻总署的被撤销开始,所有报纸国有化、党报化,我国新闻管理就进入了“人治”的漫长时期。本文归纳出我国的新闻管理经历了有法无法治、极端“人治”、从“人治”艰难走向法治三个历史阶段。   本文从新闻法律与新闻职业道德的角度对建国以来、尤其是“反右”、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新闻管理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从建国初期要求报纸配合运动导致违背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到“反右”斗争中报纸的“引蛇出洞”损害报纸品格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从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报道挑战新闻真实性原则,到“文革”时的以报乱国、破坏社会秩序,无一不证明了“人治”下的媒体不但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更违反了法律。   通过一系列的阐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人治”既不利于扩大人民的知情权和媒介的监督权,“人治”的随意性也会贻误重大事件的报道,“人治”还使管理者进退失据。由此证明,“人治”并不利于善治。   此外,本文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即世界公认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新闻法律规范等方面来解剖当年新闻的“人治”,以一个新的角度来还原当时的情境,为研究我国新闻艰难的法治之路提供更多的启示。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一。
其他文献
|某小型挖掘机在施工过程中,因所处工况复杂,引导轮安装架容易出现变形,从而引发引导轮损坏及履带脱轨故障。通过调查维修人员常用的处理方法,设计了8套防变形的引导轮安装架
SNS网站(socialnetworksite)作为Web2.0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网络应用,为用户提供基于现实人际关系的在线社交服务。由于较好地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以Facebook和Myspace为代表的S
由于广西少数民族自身历史和对外传播等原因,使得公众对广西少数民族的认知与现实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容易将少数民族视为“弱势”、“接受帮助”地位的群体和常常将少数民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