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阵列信号处理方法

来源 :国防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阵列信号处理是现代信号处理领域的重要分支,在移动通信、雷达、声呐、射电天文、电子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目前,经典的阵列测向方法属于模型驱动类方法,如MUSIC、ESPRIT及其各种改进算法。然而,模型驱动类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始终面临着阵列误差、低信噪比等复杂环境的严峻挑战。机器学习是由数据驱动的信号处理与信息获取工具,在数据挖掘、文本理解、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脸、语音)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些年,国内外很多学者也开始探索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到阵列信号处理领域,解决经典阵列测向方法对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弱的问题。运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阵列测向的本质是从阵列观测数据中提取含有信号源入射角度的特征,并通过学习训练在该特征与信号角度之间建立一种非线性映射关系。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机器学习类阵列测向方法在适应复杂环境方面确实具有很大优势。然而,目前机器学习类方法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此类方法对信号类型、阵列误差、小训练样本等实际环境的适应性,仍然是下一步要重点攻关的方向。本文重点研究机器学习技术在宽频段/宽带信号测向、超分辨测向、模型失配条件下测向以及小训练样本条件下测向等方面的应用,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1)针对实际阵列测向系统中面临的可变载频信号测向需求以及宽带信号测向需求,本文分别提出了基于SVR(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的可变载频信号测向方法VFSVR(Variable Frequency SVR)以及基于SVR的宽带信号测向方法CWSVR(Coherent Wideband SVR)。其中,VFSVR利用预处理和后处理策略,基于单个频点的训练数据完成可变载频信号测向。具体而言预处理策略利用了均匀线阵的阵列结构特性,在不损失测向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输入特征的维数;后处理策略基于频率和角度的耦合关系,利用单载频测向模型完成不同频率下的角度估计。基于上述两点,VFSVR大大减小了目前可变载频信号测向方法所需的训练数据量,降低了训练的开销以及复杂度。CWSVR以频域分解后多频点的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以信号角度作为输出,通过SVR建立两者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避免了常规子空间类宽带信号测向方法的频域聚焦过程。所以在保证无模糊测向的条件下,CWSVR放宽了对阵列阵元间距的要求,相应的测向性能也优于已有子空间类宽带信号测向方法。(2)为了更好地满足复杂环境中阵列测向系统对测向精度以及分辨率的要求,本文随后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阵列测向方法DCNN-DOA(Deep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 based Direction-Of-Arrival),利用深度学习强大的表示能力建立信号空间谱与阵列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DCNN-DOA利用入射信号空域稀疏性这一基本特性以及在较多观测快拍条件下阵列输出协方差向量信噪比高于原始阵列输出信噪比的特点,构建以阵列输出协方差向量为输入,以信号真实空间谱为输出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用于实现空间谱的高精度重构。DCNN-DOA在低信噪比适应能力以及空域邻近信号的适应能力上优于传统稀疏重构类测向方法,同时在计算效率方面具有2到3个数量级的优势。相比于已有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阵列测向方法,DCNN-DOA充分利用了入射信号空域稀疏性,从而在测向性能上更具优势。(3)研究了模型失配条件下的阵列测向问题,提出了基于“deep-unfolding”型深度网络的阵列测向方法LISTA(Learned Iterative Soft Thresholding Algorithm),以增强阵列测向系统对各类误差的适应能力。LISTA利用迭代正则化方法的迭代规则进行网络结构设计与参数初始化,并利用训练数据在训练过程中进一步优化网络参数,是一种典型的“数据驱动+模型先验”的学习架构,这使得LISTA能利用更少的层数达到与原始迭代正则化算法相同的性能。同时在存在明显阵列误差条件下,LISTA可直接利用训练数据在学习过程中校正模型,因此其误差适应性更好。(4)针对实际阵列测向系统中特别是阵列误差条件下,有标记样本获取相对困难的情况,探索了能自动利用未标记样本提升性能的半监督学习在阵列测向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流形正则化的半监督测向方法MR-SSDOA(Manifold Regularization based Semi-Supervised DOA)以及基于深度网络预训练的半监督测向方法Pretrained-DCNN。MR-SSDOA方法利用少量有标记样本以及测向系统工作中逐步累积的大量无标注的数据,通过流形正则化约束逐步修正角度拟合函数,从而在标记数据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测向性能。Pretrained-DCNN方法通过自编码器逐层重构无标记样本输入对深度网络进行预训练,从而为网络提供一个较好的初始参数。预训练完成后,利用有标签样本对网络参数进行微调优化,使得深度网络在少量标记样本条件下能收敛到一个较好的极值点,从而提高空间谱重构性能。基于半监督学习的测向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实际应用场景中广泛存在的未标记样本,缓解基于有监督学习的测向方法因标签数据不足导致的性能下降缺点,同时能保持机器学习类阵列测向方法误差适应能力强的优势。
其他文献
图像标注(Image Captioning)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生成自然语言句子来描述给定图像内容。这就要求计算机首先要全面、详细地理解图像内容,即有效表征图像包含的物体、物体属性以及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将图像内容转化为一句语法、语义正确的自然语句。其中,理解图像内容隶属于计算机视觉领域,而自然语言表达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图像标注涉及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两大学科领域。随着深
文本问答,旨在构建能够回答任意自然语言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是自然语言处理与人工智能领域内最具难度的挑战之一。阅读理解式问答,又称机器阅读理解,是文本问答的一个子任务,在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机器阅读理解的目标是教会机器阅读并理解人类语言文本并回答相应问题。由于该任务天然地可以被用来衡量机器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因此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此外,阅读理解技术还能被广泛应用于问答应用、搜索引擎以及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越来越多人担心云环境下的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一方面,云平台收集或者用户外包的数据中可能包含敏感数据,直接将数据交给云平台,可能会造成用户隐私泄露。另一方面,云平台自身的安全防护措施并不够完善,导致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时有发生。传统的随机扰动、数据匿名等技术,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保护数据,但安全性有限,常常导致数据挖掘结果精度下降。一般加密
网络空间安全日益上升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各国都高度关注本国以及与之紧密关联国家的网络安全。我国正致力于实现网络强国的发展目标,营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网络环境,这也是当前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作为文件、信息和资源等联网内容的共享平台,内容共享网络在互联网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分布。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特别是对等网络(P2P,Peer-to-Peer)的兴起与流行,极大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数据安全和隐私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得到广泛应用。TLS在端到端会话中的实体认证、流量机密性和完整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计算机网络中还有很多不同功能的网络中间设备,如入侵检测设备、家长过滤系统等,对于维护网络安全、实现网络功能和提高网络性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TLS加密网络流量
由于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对海洋环境监视能力,开展基于SAR图像的舰船目标检测技术研究对经济民生和国防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SAR技术诞生至今,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针对SAR图像舰船目标检测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然而,针对SAR图像中目标轮廓模糊的情况,传统方法依然难以取得好的检测结果。此外,随着SAR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公共场所人群失稳事故频发。大数据时代,行人运动及人群疏散数据的获取空前便利,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增强建模仿真技术在公共场所人群应急管理全过程的效能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为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使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对行人运动及人群疏散建模仿真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基于平行仿真的行人运动及人群疏散建模仿真应用框架,其中数据驱动的仿真建模是实现该框架的的关键技术。然后从模型结构空间
基于红外成像的空间目标识别是导弹防御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远距离空间目标的红外成像为点目标,仅能获取目标辐射强度序列。如何从中提取目标的形状和姿态运动等特征信息,进行有效的点目标识别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智能化作战需求的牵引下,本课题基于空间点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时间序列,开展了神经网络空间目标识别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空间目标红外辐射强度建模及形状与姿态反演。对目标表面温
空间机器人一直是在轨服务技术中的重要选项之一。随着服务对象的不断扩展,加之航天任务对可靠性的极高要求,单臂乃至多臂空间机器人将面临一些难以胜任的操作任务。而小卫星的应用和编队技术的成熟,使得多空间机器人协同服务成为可能。本文以多空间机器人编队组成的在轨服务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李群李代数和旋量理论为基本工具,在建立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运动规划和跟踪控制问题。所得主要成果如下:1、
雷达辐射源分选与识别一直是电子侦察监视、电子对抗等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随着各类辐射源和有意无意干扰的增多,并伴随着雷达低截获概率技术的发展、工作体制的复杂化以及抗干扰技术的综合应用等,导致截获信号呈现出信噪比低、干扰脉冲多、观测误差大等特点,雷达脉冲序列规律性被严重破坏,使得模型驱动类的传统分选与识别方法面临严重挑战。机器学习是由数据驱动的信号处理与信息获取工具,近年来在图像处理、数据挖掘、自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