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愿望,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根红线,是其全部思想的宗旨。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一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批判并吸收了前人优秀成果,特别是古希腊时期、中世纪神学、文艺复兴时期、十七、十八世纪各类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和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关于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把人的解放和社会发展“三形态”结合起来,逐步提出人的解放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人的“异化”状态以及扬弃“异化”的途径,把人类社会分为“异化”阶段和非“异化”阶段,标志着人的解放思想的形成进入萌芽阶段。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从“五形态”理论看待社会发展过程,并根据分工的发展状况将社会划分为与之相对应的所有制形式,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讨了“异化”的根源。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初步形成了“对物的依赖关系”的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即“人对人的依赖”阶段、“人对物的依赖”阶段和“自由个性”阶段。纵观整个思想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马克思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都围绕着人的解放这一理论,都是为了实现为全人类幸福工作的理想。纵向梳理了人的解放思想之后,我们还应该弄清楚人的解放的内涵,即解放谁,解放什么,如何解放。我们首先应弄清楚解放的对象是谁,有什么本质和特点。解放的对象当然是人,并且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其次,要清楚解放的任务是什么,即把人从哪些方面解放出来。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人处于“对人依赖”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人从依附人的阶段解放出来,但社会又进入到“对物的依赖”阶段,为此,我们的必要任务是把人从“对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进入自由个性阶段。为此,马克思强调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无产阶级革命是把人从“对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进入当代社会,时代已远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但“人对物的依赖”并没有完全消解,反而出现了新的形式。人们在技术发展过程中丧失了批判和反思精神;在高消费中迷失了自己,消费由满足人需求的手段变成了彰显人的社会地位的手段;为此,我们要采取新的措施把人从“对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人的解放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进行社会制度的创新,为人的解放提供保障。最后我们作为解放的主体,还要加强对自身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