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保活的基础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hub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低温保活,对现有的保活方法加以改进和拓展,从而使大菱鲆保活达到更长的保活时间,更高的存活率。文中运用了形态学观察,生物学测定,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菱鲆肌肉中ATP含量,平均值和标准差记录数据,对数据作显著性差异分析等研究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水温9~10℃,用不同浓度的丁香酚麻醉液麻醉大菱鲆,根据麻醉过程中,大菱鲆的行为反应,对麻醉过程分期;根据已麻醉的大菱鲆在清洁海水中复苏过程的行为反应,对复苏过程分期。通过比较不同浓度丁香酚麻醉液对大菱鲆的入麻时间,以及已麻醉大菱鲆的恢复时间和存活率,得出丁香酚对大菱鲆的有效麻醉浓度为20~40mg/L。二、水温9~10℃,采用脉冲电源放电对海水中大菱鲆进行电击。分别试验了不同电压电击对大菱鲆的电击效果,不同放电时间对大菱鲆的电击效果,以及相同的电击条件下,电击对不同大小大菱鲆的影响。通过比较各种电击条件下,击晕的大菱鲆在清洁海水中恢复时间和存活率,得出相应得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电源电压越高,电击晕效果越明显;放电时间越长,电击晕效果越明显;相同的电击条件,个体大的大菱鲆较难被击晕,而被击晕的较大个体的大菱鲆恢复速度比个体较小的慢。三、首次探索对丁香酚麻醉的和电击晕的大菱鲆进行10℃无水保活实验。通过对比观察无水保活过程中大菱鲆的行为特征,比较无水保活过程和恢复过程存活率,得出结论。结果表明,丁香酚麻醉后和电击晕后,都能提高无水保活时间和存活率,提出将鲆鲽科类鱼丁香酚麻醉后,再无水保活运输有很高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四、尝试3℃无水保活大菱鲆,并获得了成功,60小时存活率达95%。检测了3℃有水保活和无水保活的大菱鲆的血液样品的生理生化指标,对数据作横向和纵向的显著性差异比较,得到结论。结果表明,保活过程中,大菱鲆血液中的平均红细胞体积随保活时间的增加显著增大,这可能是大菱鲆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方法;保活过程中,大菱鲆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GLU、胆碱脂酶的有效单位CHE有随保活时间增长而浓度或有效单位下降的趋势,而大菱鲆血液中的尿素氮浓度BUN、肌酐浓度CR、尿酸浓度UA有随保活时间的增长而浓度升高的趋势;相同的保活时间里,无水保活的大菱鲆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GLU、尿素氮浓度BUN、肌酐浓度CR、尿酸浓度UA显著高于有水保活大菱鲆血液中的,推测无水保活过程中大菱鲆死亡的原因之一是代谢产物不能有效排出,体内氨氮类有害物质含量过高。
其他文献
花药发育过程涉及细胞分化、减数分裂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其中绒毡层细胞对花药发育起重要作用。绒毡层细胞需要经历一个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过程来为
突变体在农作物品种改良、功能基因研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4种浓度EMS处理甘蓝型油菜NJ7982种子,选取其中诱变效果好的处理(0.4%EMS)所衍生的群体,作本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诱变后代的苗期、开花期、成熟期的表型观察,对表型性状突变体进行筛选和鉴定;还对突变处理群体进行了种子脂肪酸含量筛选和除草剂筛选。主要结果如下:1.表型突变性状:对M2群体内各植株的形态学观察,获得了包含叶
  [研究背景]棉铃是构成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基础,评价纤维品质的主要指标包括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棉铃生长发育除受品种的遗传特性影响外,还受花铃期的温度、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