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和玛格丽特》创作中的主体性意识解读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sz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完成于文学反映论盛行时期,一开始便受到拉普派的强烈指责,称其丑化新生社会主义制度,影射了苏维埃政权和领导人;作品出版发行后,却得到了西方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评论者肯定了作家反映的社会现实,并对作家的思想情感给予高度评价。然而无论褒贬,两方学者均将目光投向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家个人对事件所持的态度,即作家主体性在作品中的体现。毋庸置疑,文学艺术应当反映社会现实,但这种反映,绝不是直观、机械、单一的反映,而应当是充分能动的反映。文学的生命力也不在于作家的直抒胸臆,而在其掩饰个人主体性使其变得“陌生”,从而引发读者思考的过程当中,在于作家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引导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审美再创造的能力之中。本文即从作品中暗含的作家主体性、作品人物主体性以及读者主体性入手,通过对作家主体性在创作手法、叙事情节和主体情感三方面的“陌生化”效果分析,探知作家在该创作中掩饰个人主体性的原因及用意,肯定“陌生化”手段对读者融入作品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显著效果的同时,进一步领略布尔加科夫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精神境界。
其他文献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本》自1962年问民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且被视为她的主要代表作.该小说因其鲜明的现代意识、敏感的主题内容和奇特的行文结构而被冠以后现代主
该篇将尝试着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论述话语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帮助克服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给学生所造成的阅读问题,目的在于阐述话语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