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影响利率、消费与投资等因素,达到调节一国就业与国民收入的效果。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宏观经济学家对于估计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兴趣大增,而泰勒规则就是较好拟合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一个简单例证。泰勒规则作为一项有效的工具规则,存在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所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同时学界也存在对泰勒规则进行质疑的声音,而质疑泰勒规则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于泰勒规则模型中变量之间关系的伪回归现象。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协整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泰勒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实践当中的可操作性。全文共分为理论与实证分析两大部分。在理论部分,本文将对学界对于货币政策的相关主张进行综述,同时按照历史演进的方式分别介绍货币政策规则、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内容,而在此部分当中也穿插了我国在近些年当中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的相关选择,并为文章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撑。文章的实证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展开:一方面是对泰勒规则的基本模型及其演变形式进行综述,另一方面就是从泰勒规则的相关模型中选取出基础变量,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建立适合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泰勒模型。基于对泰勒规则的质疑,文章将运用VAR模型进行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在标准泰勒规则的基础上,引入货币供给增长量、失业率等相关变量,实证分析基于国情的泰勒规则是否适合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泰勒规则在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中还是具备可操作性的。首先,将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目标还是有效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市场化利率的代表与产出缺口表现出极高的相关性,并且利率与产出缺口之间的关系是直接且不存在政策时滞的。其次,我国多年以来将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实践仍具有可行性,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货币供给量的政策贡献度是呈下降趋势的,货币供给量更适宜作为短期的微调工具。再次,基于我国特殊的劳动力市场现状,可以将失业率纳入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考虑范围,同时也可以一并解决我国社会管理当中存在的就业难题。最后,我国一直将维持币值稳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但是从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看,我国通过维持通胀区间来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并不具有显著的政策效果。基于以上各章的分析,基本可对我国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一些有效建议。从长远来看,将货币供给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仍相对有效,但其有效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将利率作为主要调节目标的传导机制具有可操作性,但必须要配合我国利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且这一目标在短期内仍难以满足;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仍可作为必要选择,考虑就业因素可以成为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一次尝试性转变,维持物价稳定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仍存在较大距离。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也需要不断的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与制度环境等部分,最大限度的保证货币政策操作的前后一致性,并为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提供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