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属于人体正常肠道菌群。CD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其产毒株过度增殖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并释放毒素从而导致CD感染(CD infection,CDI)。CDI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引起全球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属于人体正常肠道菌群。CD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其产毒株过度增殖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并释放毒素从而导致CD感染(CD infection,CDI)。CDI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引起全球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加重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CD孢子可通过粪便、肢体接触及空气流动进行传播,而由于儿童手卫生习惯较差,且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近年来儿童中CDI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表现为复发率、严重程度及病死率的升高,急待有效的诊治措施。CDI可有轻中度腹泻、伪膜性肠炎、腹膜炎、脓毒血症、甚至中毒性巨结肠等表现,而产毒菌株培养和细胞毒素中和试验是诊断CDI的金标准。目前CDI的治疗包括抗生素、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及单克隆抗体等。研究CDI的临床特征并建立能模拟临床上人体CD感染过程的动物模型,对研究CDI的发病机制、疫苗的制备及发现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将深入分析儿童群体中CDI的临床特征,并通过临床分离的CD活菌混悬液和使用多种抗生素诱导建立CDI小鼠模型。第一部分: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目的:为了解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感染科收治的CDI患儿情况,探讨儿童群体中CDI的临床特征。方法:整理我院消化感染科收治的71例确诊CDI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患儿的基础信息、抗生素暴露史、抑酸剂使用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结肠镜检查、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等来探讨儿童CDI的临床特征。结果:71例确诊CDI的患儿中71%有抗生素暴露史,12.8%有抑酸剂使用史。83.1%的患儿临床表现有腹泻,便血和腹痛分别占32%和31%,腹胀仅11.3%。C反应蛋白平均值(11.21±7.521)mg/L,血清降钙素原平均值(0.820±0.396)ng/ml。CD毒素检测阳性率62%。腹部CT影像学表现为肠壁增厚8例、肠腔积气积液11例。结肠镜结果提示伪膜性肠炎5例、慢性炎症24例。首轮抗生素治疗有单用甲硝唑、万古霉素或联合使用三种治疗方式,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复发情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用万古霉素治疗复发率更低。87%的患儿经首轮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好转,其中31%的患儿复发,复发间隔平均2.36周。在复发性CDI和非复发患儿中,性别、临床表现及抑酸剂使用史等高危因素无统计学差异,而抗生素暴露史尤其是头孢菌素类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性CDI患儿再次接受抗生素治疗有效率78%,复发率14.3%,而FMT有效率100%,均无明显不良反应,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抗生素暴露是儿童CDI的高危因素,腹泻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为便血和腹痛,而腹胀较少见。实验室检查中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普遍升高,CD毒素检测阳性率62%,腹部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肠腔积气积液,结肠镜典型表现为伪膜性肠炎。首轮抗生素治疗中单用万古霉素治疗的复发率更低。抗生素暴露史尤其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复发性CDI患儿的高危因素。相比再次使用抗生素治疗,儿童复发性CDI进行FMT治疗的有效率更高。第二部分:艰难梭菌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目的:为更有效地进行CDI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建立抗生素暴露诱导的CDI小鼠模型。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18只(8周龄,体重18-22g)分为A、B、C共3组。A组为对照组(6只)正常饮水,B组和C组为实验组(各6只),B组和C组实验中,小鼠全部接受连续5天的混合抗生素(卡那霉素0.4mg/ml,庆大霉素0.035mg/ml,多粘菌素850U/ml,甲硝唑0.215mg/ml,万古霉素0.045mg/ml)饮水后,自由饮水2天。感染前1天所有实验组小鼠均予克林霉素(10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小鼠予生理盐水0.3ml腹腔注射,然后予CD活菌混悬液(10~6CFU/ml及10~8CFU/ml)分别灌胃B组及C组获得CDI小鼠模型。获得小鼠模型后监测小鼠的体重变化、腹泻及全身情况,收集粪便标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毒素基因,并测量盲结肠长度、必要时组织病理分析等评估造模是否成功。结果及结论:本次造模模型组体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小鼠均未出现腹泻,未观察到明显湿尾现象,无毛发脱落,未见活动度下降,未发现死亡。小鼠粪便标本留取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毒素基因均无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未见明显差异,盲肠长度增长。
其他文献
自主式水下潜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是一种应用于水下工作的无人航行器,具有非线性、强耦合、易受外界干扰等特点。因此采用合适的控制及跟踪手段是保障AUV工作能力的关键。本文首先在某民用水下机器人的机械建模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相关动力配置,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目标AUV的处理器选型。在完成AUV实体的相关配置后,本文对其数学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通过运动学及动力学
泵喷推进器是应用于水下航行体的一种低噪声推进装置。它由转子、前置(或后置)定子以及减速型导管构成,各部件间存在较强的水动力相互作用,因此性能预报和设计的难度较高。本论文针对泵喷推进器的尺度效应以及主要几何参数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开展粘流CFD模拟与分析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泵喷推进器敞水性能的RANS模拟方法。对模型尺度的泵喷推进器进行准定常计算,应用第28届ITTC推荐方法进行水动力计
樱桃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Var.)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近年来,其消费量和种植规模逐年增加,新品种层出不穷。因此,构建樱桃番茄综合评价体系对不同品种樱桃番茄品质进行评价和鉴定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对29种樱桃番茄杂交组合进行了感官分析和综合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用户调查法确立了感官评价的因素集和权重集。由10名评价小组成员依次对29种樱桃番茄的外观、质地、
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极高的科考价值,随着全球变暖,北极冰雪面积日益减少,北极航道开辟成为热点问题。开辟冰区航道离不开破冰船,然而目前各国对于破冰船的研究不够充分,破冰船设计尚未有统一的规范,因此研究破冰过程对于保障破冰船的结构安全非常重要。而冲撞式破冰是破冰船应对恶劣冰情,完成其既定开道、护航、救援任务的重要技术手段,如何准确高效地模拟船冰碰撞问题是破冰船结构设计的重要命题,也是近年来的研究难
研究目的:临床上常使用高氧分压给氧进行体外循环造成紫绀型先心病患儿再氧合损伤,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并且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控制体外循环中不同给氧方式观察先心病患儿脑损伤情况及脑氧饱和度,进而探讨不同给氧方式对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中脑白质损伤的影响,为临床脑保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2019年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胸心外科年龄<5周岁,入院氧饱和度<8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先天性心脏病(CHD)行体外循环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全血细菌DNA检测,并与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及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术后是否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行对比,探讨术后肠道屏障功能损伤、肠道细菌移位及其与术后发生SIRS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1例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手术患儿按不同标准分组:按术前CHD类型分为复杂CHD和简单C
目的研究补泻联合针灸疗法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伴焦虑抑郁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PSS伴抑郁焦虑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羟氯喹片和盐酸溴己新片,诊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补泻联合针灸疗法,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1)临床疗效,(2)中医证候积分变化,(3)不良情绪变化,(4)静态唾液流率和泪液流率。结果针疗
脓毒性休克具有高病死率特点,是儿科重症监护室主要病死原因,严重威胁儿童健康。探索发掘脓毒症早期临床指标与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关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ypothalamo-pituitary-thyroidaxis,HPT)等神经内分泌发生显著改变,参与机体代谢、免疫、炎症、凝血等病理调节过程。脓毒症的应激反应引起HPT轴分泌紊乱已得到证实。甲状腺激素水平是
目的:探讨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18年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胎龄<32周,入院日龄<3天,明确诊断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早产儿。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脱落标准、剔除标
背景与目的:烧伤患儿常需多次手术治疗,焦虑是术前最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术后可伴有中重度的疼痛,影响患儿的预后。目前,国内外关于术前焦虑和术后疼痛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针对成人患者和行扁桃体切除术的儿童,对烧伤患儿的描述性研究很少。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评估烧伤患儿的术前焦虑和术后疼痛状况,探讨烧伤患儿术前焦虑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为临床工作中有效干预患儿的术后疼痛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纳入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