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超声在乳腺癌的发现、治疗与预后效果的监测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乳腺癌病情进展,肿瘤形态和内部结构均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在影像学上有不同的特征性表现,这种因自身生长变化所致的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性为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等带来了一定的干扰信息。本实验拟建立人乳腺癌裸鼠原位移植动物模型,通过超声在不同的时间点对肿瘤进行检测,来探讨乳腺癌生长过程中超声征象的变化规律。资料与方法首先选取30只BALB/c无胸腺小鼠经组织块移植法建立人三阴性乳腺癌原位移植动物模型。移植术后每3天灰阶超声下测量肿瘤大小并记录其形态、边界、回声变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模式下动态观察肿瘤血流信号情况,并记录非边缘部血流最丰富切面的血流信号数量,结合频谱多普勒超声测量血管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血流情况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然后在血管计数的同一切面开启微血管“珊瑚”成像模式,就两种血流显像技术的血流检测能力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取第9天、15天、21天、27天的4个肿瘤经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并苏木素-伊红染色后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的细胞及结构变化情况。结果30只裸鼠有27只造模成功,成功率为90%,在成功造模的裸鼠中19只(70%)进行了超声研究。超声下测量:通过生长变化曲线图可见随着肿瘤生长体积发展速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移植术后9至21天,在该段时间12个(63%)肿瘤发展速度值均达200%以上;形态由初期的不规则逐渐变得规则,后期再次变得不规则,第9天时可见8个(42%)肿瘤表现为椭圆形或卵圆形,而第21天时已有7个(37%)肿瘤呈微分叶形;初期肿瘤边界均不清晰,随着肿瘤快速膨胀性生长边界逐渐清晰、锐利,第9天已有11个(58%)肿瘤的边界清晰;随着肿瘤生长内部由偏高、不均质回声变成偏低、均质回声,后期再次呈偏高、不均质回声,第9天时已有3个(16%)肿瘤开始出现筛网状低回声,随着坏死的出现第21天时可见3个(16%)肿瘤内部出现不均质偏高回声区;19个肿瘤中有17个(89%)在不同时间出现后方回声增强,出现时期主要位于其体积发展速度较快时间段内,以移植术后第18天出现例数最多,达15例(79%)。血流成像:移植术后第6天时仅有3个肿瘤(16%)可检测到点、短棒血流信号,第9天时在可被检查出血流信号的14个肿瘤(74%)中有1个出现分支样血流,随着肿瘤继续发展超声下可见点、棒、分支样血流信号并存,排列紊乱,走向迂曲,多分支,粗细不等;血管计数、收缩期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每个肿瘤各时间点测量的数据具有波动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血管计数比较微血管“珊瑚”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对血流信号的检测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后镜下观察:4个肿瘤均表现为细胞核质比增高,胞核形状不一,异型性较高,恶性程度高,多见核分裂象,2个可见少量腺管生成,2个可见间质中伴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局灶性浸润,27天时的肿瘤可见大片坏死及小的钙化灶。结论及意义采用肿瘤组织块移植术可以成功建立人乳腺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利用动物模型可以在活体内研究乳腺癌自然变化过程。随着乳腺癌的发展其形态学灰阶超声表现具有阶段性变化规律,血流信号数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总体有增加趋势,但受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影响测量值处于不规律的波动状态。通过超声研究乳腺癌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的自然变化规律,为后续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