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纪委巡视制度全面建立。近年来,党中央对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十分重视,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推进,突出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建立了中央纪委巡视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建设不断取得发展。党内巡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于加强党内监督、加快民主进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党的地位等多个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情与党情,需要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央纪委巡视制度。 我国巡视制度的发展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在古代,巡视制度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最初出现于原始社会,在汉代基本上初具规模,在盛唐发展成熟,在明清得以强化和完善,历代相沿。巡视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历史也表明了巡视制度在建党早期就已经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从改革开放后到2003年,是巡视制度初步恢复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党的十六大至今,是巡视制度的成熟完善期。中央纪委巡视制度在这一时期全面建立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巡视制度得以强化和完善,在巡视常态化、巡视责任追究、不定期巡视、巡视公开工作方式诸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央纪委巡视制度正在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中央纪委巡视制度在遏制腐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人民对新一届领导的信任和拥护。 作为一种新型的党内权力监督制度,中央纪委巡视制度在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巡视人员结构有待优化、巡视方式手段有待完善、巡视对象有待明确、巡视激励机制有待优化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综合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本文在完善中央纪委巡视制度方面做出探索,从加强巡视制度理论研究、加大巡视制度创新力度、重视巡视人员队伍建设、处理好巡视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巡视成果运用力度,建立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几大方面进行了论述。探索巡视制度运行的规律性,加强对中央纪委巡视制度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把握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规律、发展党内监督制度理论、为党内监督实践的不断推进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制度理论体系,有力地推动党内监督实践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