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总结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流行病学依据;(2)探讨节气变更,气温、湿度、风力等气象因子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之间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对该病实施应时辨证、择时用药提供客观依据,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印证“天人相应”和“医学气象学”的理论思想;(3)初步筛选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防治本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1.资料来源:以“肝硬化”和“上消化道出血”为关键词,检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河南省中医研究院三家医院病案室 2006 年立春至2011年立春前,诊断符合上述关键词的住院病人。剔除资料不全的病例,共检索到559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例。
2.研究方法:按照设计的表格详细记录每个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发病时节气、出血诱因、原发病、出血原因、肝功能分级等;统计2006年-2011年各节气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温差、降雨量、气压等。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文件,将调查数据及资料录入数据库,处理并完成统计分析。根据统计资料类型的不同,应用卡方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559例病例中男性384例,女性175例,男女比例为2.19:1;高发年龄段为33-64岁;病程1/ 2-40年,平均11.4年。
1.2 每例病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9次,平均2.8次;559例病例中合并肝癌者157例,占28.1%;死亡57例,占10.2%。
1.3 559例病例中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为病毒性肝炎,其中乙肝肝硬化共443例,占总人数的79.25%;其次为丙肝肝硬化,共37例,占总人数的6.62%;病因排在第三位的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28例(5.01%);接下来依次为隐匿性肝硬化25例(4.47%)、酒精性肝硬化20例(3.58%)、肝豆状核变性4例(0.7%)、布卡综合征2例(0.4%)。
1.4 559例病例中358例存在明显的出血诱因,寒冷、节气变更156例(43.6%),饮食及服药不当121例(33.8%),过度劳累48例(13.4%),精神刺激24例(6.7%),腹内压增高9例(2.5%)。
1.5 本次分析的559例病例中,Child-pugh分级A级占38.1%,B、C级占61.9%,研究结果说明肝硬化失代偿期出血者比代偿期出血者为多。
2.病例的节气变更规律
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大寒两节气里发病人数显著增多;在春分、芒种两个节气发病人数少;发病人数最少节气为芒种。
3.病例与气象因子关系
研究2006年2月4日--2011年2月4日各节气平均发病人数与同期节气气象因子的关系。相关系数普查结果显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发生与不同节气的平均气压为正相关(r=0.34,P<0.01),与节气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3 个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r介于-0.33~-0.32(P值均小于0.01),其发病趋势与以上3个气象因子的变化曲线基本相反;与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日照等 3 个气象因子无明显相关性(P>0.05)。
用Logistic回归方法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与节气最低气温的关系最为密切,回归方程Y=11.909—0.167X3,表明气温越低,发病人数越多;通过最终入选的回归方程Y=16.509—0.185X2(最高气温)—0.028X3(最低气温)—0.14X8(平均气压)可见,在多因子情况下,影响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趋势的关键气象因子是各节气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压。
结论:通过研究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具有明显的节气变更规律,与气象因子有明确的相关性,印证了《内经》中的“天人相应”理论和“医学气象学”思想。根据研究结果,在气温较低的雨水、大寒节气加强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是降低肝硬化病死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