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CT模型下的高职学生潜能开发行动研究 ——基于成长需要的视角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laob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的原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国家的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在技术理性的驱动下,出现重技能轻素质倾向,直接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潜能被忽视,呈现单向度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理念落后,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重统一轻个性,导致学生的成长需要被压抑;社会深受传统精英教育思维的惯性影响,高职学生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呈现出自信心不足,发展动力不强。如何调动高职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促进其潜能的展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采用行动研究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研究。一项行动研究虽然面向实践,同样需要进行理论研究,以理论作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潜能开发”和“成长需要”两个概念缺乏明确界定,将两者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分析和概括了“成长需要”和“潜能开发”两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二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联进行了辩析。本研究以学生发展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及哲学相关理论为依据,将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学PPCT“过程、个人、环境和时间”模型引入高职教育情境,并对其在中国高职教育的适切性进行分析,延伸性地阐明了“过程、个人、环境和时间”在高职学生潜能开发行动研究中的具体内涵。论文提出了潜能开发应该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和依据,强调模型中个人特征中的动力特征——成长需要作为驱动力牵引着资源特征——潜能或能力不断展现或增强,形成基于成长需要的潜能开发PPCT行动研究的初步模型。本论文应用行动研究去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行动研究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高职学生成长需要的结构如何?成长需要的现状如何?进而确定对学生的哪些潜能进行开发?研究应用问卷调查法,在预调查基础上,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明确了八个维度的高职学生成长需要结构——校园适应、人际交往、集体认同、自主学习、认识自己、自我控制、调节情绪、创新发展,经检验自编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运用该问卷对H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成长需要非常强烈,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希望更好地发展自我;不同年级、性别和生源地的高职学生的成长需要存在显著差异。论文结合高职学生成长需要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结果的分析,生成了高职学生潜能开发的清单:八项核心能力——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能力;三种人格品质——阳光心态、感恩习惯、创新意识。在PPCT行动研究模型的指导下,通过三轮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形成了三个阶段的学生潜能开发过程。行动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实验组学生通过参与潜能开发活动课程的课外学习,八种潜能得到有效开发,学业成绩同步提升,人格日趋完善和成熟,更加自信从容,行动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实验结果也为潜能开发项目在全校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基础,通过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推广至全校性的行动研究构建了“成长驱动、潜能开发”培养模式,采取了“六措并举、部门联动”的培养路径,形成了“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三融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开发了系统化的活动课程,推进了本校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转型,促进了师生教学相长。通过对行动研究和推广应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发现,本研究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学PPCT模型为原型,形成了本土化、情境化改造后的高职生潜能开发的PPCT行动模型,在实践运用中可行、有效。透过潜能开发带给学生内隐和外显的积极变化,研究发现了潜能开发过程之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内在机理——“内在驱动,知行合一”、“双向互动,建构发展”、“持续培育,成长心态”。依据PPCT模型的环境系统结构,本研究也对高职学生潜能开发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针对不同层次环境系统中的个人、事物——成长中的高职学生、高职学生事务工作者、高职院校、学生家长及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提出了促进高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相关建议。实践表明,基于成长需要的高职学生潜能开发行动研究模型为高职学生事务转型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验证了布朗芬布伦纳PPCT模型在我国教育实践运用中良好的适用性。
其他文献
学位
保罗·利科是现当代现象学与诠释学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历程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的西方思想史。从30年代现象学运动,50年代语言学转向,60年代结构主义之争,70年代解构思潮,直到80年代后现代论战,这一系列思潮更迭涉及并动摇了西方文化的根本,引发了种种危机,诸如主体危机、意义危机、以及人文科学的范式危机。利科亲身投入到这百年来西方思想界理论与方法论的诸多论战,并通过与不同流派和学科的对话,将这些对立的思
液压装备智能化、无人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对液压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滑阀是液压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精密控制元件,其配合间隙尺寸一般为520μm。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热形变和颗粒污染等微观因素,滑阀阀芯会受到远大于常规摩擦力的“滞卡力”,从而导致系统性能劣化、失效,甚至造成机毁人亡的后果,因此液压可靠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滑阀滞卡问题。滑阀滞卡现象具有随机性,目前对其微观机理、内在规律仍缺乏深
环境振动的压电能量收集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大多数压电能量收集器以单自由度线性系统为基础,只有在谐振频率处具有较高的电能输出,一旦偏离谐振频率,输出功率迅速降低。为了改善压电能量收集器的转换效率、拓宽工作频带、增强环境适应性,本文提出了两款新型压电能量收集结构模型,实现宽频和高效集能目的,同时将压电材料表面微变形集能引入能量收集系统,并给出了多振动源能量收集方案,有效解决了环境适应性问题。
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的法律人类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肇始于西方的殖民统治。法律人类学从西方引入到中国并非遥远的事情,其强调以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的法律问题。由于这一分支学科的跨学科性,使得参与到这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具有多样的学科背景,正因为此,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视角来思考法律在社会文化之中基本问题及其作出的理解也不相同。面对这些不同的理论观点,如能细致的把握其理论
大功率高速主轴系统具有功率大、速度高、轴颈尺寸大等特点。在高速运转时,离心力、轴承的摩擦生热更强。为获得良好的主轴系统动态特性,大功率高速主轴连接结构的装配参数设计与主轴系统动态特性的协同统一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本论文针对工作状态下的大功率高速主轴转子与轴承过盈连接界面的接触状态,从宏观尺度上,分析了集过盈量、离心力、热载荷、切削力等共同作用下的主轴转子与轴承过盈连接界面的接触机制,得到了转
该研究考察了加纳上市非金融公司的流动性、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了从2008至2019年期间各公司经审计和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提取的面板数据。通常,在进行长期估计和因果检验之前,进行横断面相关检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正态性检验和共线性检验。通过序列相关和异方差检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在研究中,财务绩效由股本回报率(ROE)来代表,流动比率(CR)和现金流量比率(CFR)被用作流动
20世纪90年代,数字经济的概念首次由OECD(经济合作组织)提出以来,日新月异的数字经济所具备的特征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数字经济尚未形成一个普遍接受、通用、统一的基本概念,研究机构和学者分别从数字经济的核心定义、狭义定义和广义定义对数字经济进行测度,由于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造成测度范围存在差异,可能无法准确测算数字经济产出价值,这也成为测度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影响
本研究旨在研究加纳石油和天然气行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OHSM)实践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为了弄清高危行业人的意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扩展已有研究文献成果,构建了一个概念模型来探究职业风险感知和工人动机在二者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本研究从六个不同的维度测量OHSM实践,包括工人的安全认知、管理者安全承诺、安全政策和程序的合理性、健康安全培训程序、组织风险和个人防护用具的可用性。同时,工作绩效使用一
具有纳米晶(晶粒尺寸小于100 nm)和亚微米晶或超细晶(晶粒尺寸从100 nm到1μm)结构的纳米/超细晶结构金属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是传统粗晶材料的好几倍,但延伸率很低,这严重限制了纳米材料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材料设计提出了将均匀纳米/超细晶结构转变成多相、多尺度和多层次的不均匀微观组织,在平衡强度和延展性的方面有了更大的空间。受这一理念的启发,本文针对三种典型纳米/超细晶不均匀结构不锈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