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耕地质量对粮食作物的生产数量和优劣产生直接影响,是确保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耕地质量评价可以客观明确了解的现有耕地质量、耕地的面积和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的情况,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为例,分析耕地质量的现状,合理选择评价因子构建评价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明水县实地采样,遥感图像的解析,Arc GIS数据空间分析的为依托,利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对明水县耕地质量进行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耕地在不同评价因子的影响下耕地质量的分等与评价,以及不同质量耕地的在各乡镇空间分布。通过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指数的计算,探究评价因子全因素排列后主导因素-次要因素的评价因子的全排列,划分耕地质量重点提升区和耕地质量有待提升区,针对不同的区域对耕地质量提升提出针对性的方法与对策。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明水县高质量耕地的面积22705.948公顷,占明水县耕地总面积的14.71%,在永兴镇分布面积最多;较高质量的耕地面积最大达到了53570.767公顷,占明水县耕地总面积的34.69%,在通泉乡分布最多;一般质量耕地和较低质量耕地的面积分别是21863.364公顷和40808.718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4.16%和26.43%,在崇德镇和通达镇分布最多;而低质量的耕地的面积是所有分类中最小的,面积为15456.168公顷,占总面积的10.01%,在繁荣乡分布最多。可见明水县中高质量的耕地面积占比较大,而低质量的耕地的面积最小,说明明水县耕地质量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明水县通过对10种主导因素进行全因素排列组合,共有15种主导因素组合类型,最终划分成6个耕地质量重点提升区。明水县通过对10种主导因素进行全因素排列组合,共有19种主导因素组合类型。最终划分7个耕地质量有待提升区。明水县6个耕地质量等级提升重点区的主导因素为有机质含量、距障碍层深度、土壤酸碱度和坡度等;7个耕地重点区的主导因素分别为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全氮、黑土层厚度、障碍层深度、土壤酸碱度和表层土壤质地。针对明水县不同重点提升区和有待提升区所在村的耕地质量提升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建立耕地质量定期评价更新制度;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加快推进土地平整项目;加强有机肥料的使用,合理轮作,推广秸秆还田;改进释放化肥的观念,根据不同土壤施不同肥料。深耕深松深翻改善耕地质量,采用客土改良法增加黑土层厚度;通过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酸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