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词多义是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中的普遍语言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逐渐发展完善的认知语言学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提供了更全新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多义词研究的文献资料,笔者选取原型范畴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向导,结合意义延伸的两种主要形式—原型转移和原型裂变及两种主要机制—隐喻和转喻,深刻探讨多义词意义延伸的认知理据和延伸机制。并通过对英汉多义词fire和火的对比分析,揭示出英汉民族的认知取向及文化差异,为汉英对比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视角。本文中的相关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具有代表性的两本词典,即《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从中分别罗列出多义词fire和火的20条义项及分析不同义项下的相关例句。首先,本文从三个角度—实体特征、实体功能及语言本身的功能,分别勾画出英汉多义词fire和火的意义延伸路径图示,并详细探讨了次范畴的形成过程;然后,本文从多个方面,如文化差异、语言本身的差异及不同的隐喻取象思维,来分析fire和火在意义延伸过程中产生不同义项或零对比义项的原因。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下列研究结论。第一,英汉多义词fire和火主要是以原型裂变和原型转移这两种形式获得意义的延伸,其中更为频繁的形式是原型转移,由隐喻带来的原型转移使得fire和火的边缘意义与中心意义的距离更大。第二,在多义词fire和火的语义范畴中,次范畴的形成保持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呈散射式和链条式。其中,有的延伸意义扮演着双重角色,不仅是上级范畴的普通成员,同时又是下级范畴的次原型。第三,在多义词fire和火的对比中,认知共性和文化差异共存,基于对自然现象-火-相似生活经验的认知共性为多义词fire和火带来相同的意义延伸,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则会带来它们意义延伸过程中的不同。第四,对英汉多义词fire和火的对比需囊括多个方面,如文化差异、语言本身的差异及不同的隐喻取象思维。在文化方面,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及西方希腊神话分别赋予火不同的文化意义;在语言方面,相比于词性灵活多变的英语,汉语则是一种词性比较固定的孤立语言;在隐喻取象方面,东方信奉天人合一,西方则强调征服自然,这两种思想赋予了火不同的隐喻取象思维。然而,本研究中搜集到的关于多义词fire和火的语料仍缺乏全面性,未来的研究需要充实相关语料,更进一步探讨那些完全由特定文化延伸出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