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经历着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城市的扩张和蔓延摧毁了其周边的乡村,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回归田园,在城市外围的乡村中进行游憩活动。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为传统农业赋予了休闲功能和文化价值。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对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城乡居民交流、提供市民休闲活动场所、控制城市无序扩张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遍地开花”式的发展态势引发了许多休闲农业景观问题。然而,对休闲农业景观的研究却缺少系统的规划和宏观的思考,没有从城市发展、城郊资分布源特征、地域分异规律、城市居民出游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本文认为,作为环城游憩活动的重要一支,休闲农业的开展应该符合市民环城游憩活动的规律和特征,而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则应充分考虑城市对其的影响程度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在城市外围的分布规律,从城乡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角度去思考和研究。本文从风景园林学科背景出发,结合旅游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经济学科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和定性定量结合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的关系,发现并指出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景观)因“发展上互为动力”、“空间上区位重合”、“活动上异曲同工”的互通关系而具备相结合的可能性,并认为环城游憩带理论的研究重点、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成果对休闲农业景观的合理营建和健康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二者有结合的必要性。因此,本文尝试从环城游憩带(ReBAM)的视角去探讨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问题,并创新地提出二者有机融合所形成的综合体概念——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即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英文译为Agri-Tourism Landscape from ReBAM perspective。本文认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是 一个复合景观体系,与自然环境、人的游憩活动、产业(农业)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对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空间结构、分类、特征、影响因素、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理论体系,进而构建了营建方法体系。以成都作为研究案例地,对其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空间结构和几个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景观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景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最后,论文对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策略进行了概括,提倡营造人性化和体验性的休闲农业景观,并注重景观与城市的动态发展相结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要素、空间结构和演化过程的概括和总结。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要素可以分为3大类、9中类、67小类,空间结构为“三带”模式,由城市核心建成区向外依次是近郊生活农乐带、中郊生产采摘带、远郊生态度假带。其空间结构的演化经历单核模式、核轴模式、核网模式、带状模式四个阶段。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空间结构嬗变机理的解释模型分别为增长极模型、点轴模型、网络模型和圈层模型。2、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动力机制和景观效应的研究。维系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动力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组成,分别是需求系统、供给系统和支持系统。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在生态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审美层面、发展层面和控制层面均有良好的景观效应,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平衡、延续地域文脉、增加居民的存在感和依附感、引导审美取向、统筹城乡发展并控制城市无序蔓延。3、环城休闲农业景观依托模式的概括及营建方法体系的构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所依托的经营模式包括农家乐、市民农园、观光农园、教育农园、银发农园、休闲农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度假村、农业主题公园和历史古镇;其所依托的组织模式分为农户分散型、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三种。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的方法体系在内容上包括前期策划、目标定位与项目决策、项目规划和成果产出四大部分。4、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特征、现存问题、提升策略的研究。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基本符合“三带”模式,现状景观存在资源分布不均、产品缺乏创新、乡土意识欠缺、带状联系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三带模式、圈层发展,带中有线、片区发展,配套建设、重点发展,传承文化、乡土发展四项景观提升对策。5、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策略的提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是一个复合体系,对其的营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坚持生态保护、参与体验、适地适建、城乡互动原则,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加强资源保护、遵循带状发展、突出风土特色、强化动力机制等策略,对景观的营建过程进行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