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草根现象十分突出,其所承载的“草根文化”发展迅速且势头强劲。面对这种突显而又杂乱的原生态“草根文化”,我们有必要给其一个合理的梳理与界定,找出其相对统一的主体,过滤其现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对其所承载的“草根文化”进行“扬弃”,以优化我们的文化环境,使其向着和谐社会的方向而迈步。本论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综合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草根文化”的缘起与特征、嬗变与现状、优化的学理探讨与必要、优化的原则与路径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探讨。具体来讲,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草根”的由来、文化的释解及两者的结合、“草根文化”的特征等方面,并在充分考虑草根这个群体构成要素的特殊性及生存现状的基础上,对“草根文化”作出界定。即,“草根文化”是指草根群体在生产、生活、交往活动中直接或是间接、自发或是自为地为适应和改造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具有主体独立意识又需要话语权实践表达的文化体系。第二部分,分析了“草根文化”的嬗变与现状。关于其嬗变,从相对封闭状态走向现代平台开放、主体由漠然的忍耐走向利益的话语权实践表达、内容由相对传统单调走向传统与现代交融、统治阶级对“草根文化”由感性漠视走向理性重视、其蕴含的草根性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方面进行了探讨;关于其现状,从本身所内含的中、西方文化的矛盾两面性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草根文化”优化进行了学理思索并分析了对其优化的现实必要。关于学理思索方面,从“草根文化”的演变发展性、并存性、内在矛盾性三个内围因素和境遇空间性这个严峻的外围因素进行了分析;关于其优化的必要性,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积极的“草根文化”为依托、“草根文化”的现状是群体性事件突发的一个深层次内因、“草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观察社会和谐与否的“晴雨表”、“草根文化”优化某种程度上关系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方面进行了思考。第四部分,在前面三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草根文化”优化的原则和路径。关于原则方面,从方向、求实、民主、主体方面进行了论述;关于优化路径方面,从“四位”视阈优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和提升、对其采取批判的继承、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草根性方面进行了探析。草根现象在当代中国十分突出,但关于研究草根群体所承载的草根文化的专著几乎没有,只有少量论文期刊浅淡的从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则面的解读。论文对草根文化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阐释、对草根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对“草根文化”优化的原则、“草根文化”优化的现代价值及路径选择方面进行了探析,以期为改革深入发展、社会稳定、建构和谐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