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改善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有效性的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fIT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WHO预计2030年其将成为第五大致残病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室内室外环境污染的增加,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该病在全球呈逐年迅猛上升的趋势[1-4]。COPD患者常常因为呼吸道感染、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急性加重住院治疗。当慢阻肺患者合并II型呼吸衰竭时,其行动能力将受到限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死亡。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家用无创呼吸机可有效改善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症状。由于其简便、有效等优点在患者家庭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Vasiliki等进行的1年无创通气对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观察显示: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在无创通气的前3个月明显提高[5]。韩其政等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进行1年随访研究,已证实实行长期家庭无创通气病人的再住院率、再插管率、死亡率均明显下降[6]。因此临床工作者认为对于伴有II型呼吸衰竭、反复急性加重、有明显夜间低通气、吸氧不能耐受的COPD病人长期家庭无创通气可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和降低病死率。但由于患者及家属常常不具备呼吸机使用的专业知识,无法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实时的呼吸机参数调整,尤其是舒适性参数的调节,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机不能耐受的情况,实际上这部分患者没有达到有效利用家庭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呼吸功能减少住院次数的目的。因此,亟待需要一种可以实施精确调整呼吸机参数的设备,以保证无创呼吸机全时段有效工作,改善患者症状。基于上述现实问题,本研究将使用一款家用无创呼吸机,可无线接入移动互联网方便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远程评估,远程调节呼吸机参数,使患者实时获得最佳辅助通气效果。因此,我们从患者血气分析、炎症标志物、生活症状评分、肺功能等指标状况对患者进行评估,旨在评估该新型家用无创呼吸机是否可以改善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症状。目的:探讨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自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募70名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患者,最终入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通过随机数字法,按照1:1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均予慢阻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辅以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日使用时间至少5h(建议午休或夜间休息时使用),对照组通常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治疗(2-3L/min),或根据病情适当调节氧流量,每日使用时间至少12h,(建议午休或夜间休息时使用)。两组受试者随访1年。在入组后的第4、8、12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血清炎性因子、生活质量评分及一年内住院次数、6分钟步行距离、心衰标志物、肺功能等指标。研究结果:1.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内第4月、第8月、第12月与入组时比较,其CAT评分、m MRC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D)、动脉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血氧饱和度(Sa O2)与入组时比较,均有改善(p<0.05)。2.经过1年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内一年内住院次数、心衰标志物(BN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入组时比较,均有改善(p<0.05)。3.经过1年治疗后,观察组CAT评分、m MRC评分、Pa O2、Pa CO2、Sa O2、6MWD、一年内住院次数、BNP、PCT、CRP、IL-6、IL-8、TNF-α较对照组均有改善(p<0.05)。4.肺功能FEV1、FVC在治疗1年后,两组组内的FEV1、FVC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监控调节家用无创呼吸机有效改善了慢阻肺患者的症状、延缓慢阻肺的进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和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近年来高考的热门考点。学科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一般素养的精髓。《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
期刊
在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对6省20县(市、区)数字乡村建设中农民及其家庭、乡村干部群体、基层社会各类组织等实践主体的实地访谈,本研究分析了各类主体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地理空间、社会空间、表象空间和网络空间中的生产生活实践,梳理了现实数字化建设中各主体的心理行为,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而其进一步推进则需关注如何激活和培育行动主体。具体而言,要把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文章说明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探讨了二十四节气在地球运动、气候与天气、农业、地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指出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二十四节气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学位
学位
研究背景化疗作为目前临床上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在治疗中常产生化疗抵抗(或称耐药),造成治疗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抵抗机制是肿瘤的血供不足,造成肿瘤内释药不足。目前临床上对于乏血供肿瘤化疗抵抗的问题尚无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法。前期研究发现,机械指数(mechanical index,MI)低于0.3的低强度超声激励微泡空化可暂时性增加肿瘤的局部血流灌注,这或许可以改善肿瘤的乏血供状态,但尚未
研究背景和目的:血管受损出血后,机体立即启动凝血系统,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级联反应产生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使血液从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从而达到止血的作用。整个过程需要凝血、抗凝以及纤溶系统共同参与。生理情况下,机体的这三大系统包含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受多种凝血因子、凝血相关蛋白调控保持动态平衡[1]。凝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紊乱都可能导致异常的
研究背景:肺癌是当前第一大癌症杀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肺癌发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易于侵袭和转移,大多数患者初诊时即为中晚期,疗效及预后差。肺腺癌致癌基因复杂且具有异质性,靶分子的研究对肺腺癌的精准治疗十分关键。因此,探索肺腺癌生物标志物成为研究的焦点和重点。乳腺癌抗雌激素耐药蛋白1(Breast cancer anti-estrogen resistance-1,BCAR1),属Cas蛋白家族成
背景: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被报道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现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化学栓塞和多激酶抑制剂。然而,由于其高复发及转移率,HCC通常预后不良。肝癌中存在一小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特征的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与非肿瘤干细胞(Non-cancer st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