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期宽频脑电技术精确定位致痫灶

来源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kare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癫痫外科术前评估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找到或无限接近于致痫灶(epileptogeniczone,EZ),然而致痫灶却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手术切除的是否为真正的致痫灶,目前还只能靠术后随访患者能否获得完全的临床缓解来予以证实。所以,在癫痫外科的术前评估中我们会尽可能用由发作期脑电、发作期SPECT、fMRI和MEG等手段确定的发作起始区(seizure-onsetzone,SOZ)等来无限接近于致痫灶。  在癫痫术前评估中,脑电技术,尤其是颅内电极(硬膜下、深部电极和立体定向电极)脑电技术在致痫灶的精确定位中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长期以来,受放大器采样率所限,传统脑电图大概能够记录到0.5-70Hz的脑电活动,难以企及人类脑电活动的全貌。其实人类的脑电活动频率远不止此狭窄。随着生物物理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开发出高采样率的放大器(目前最高可高于10kHz),采用颅内电极技术我们可以记录到癫痫发作起始区低至0.01Hz的次慢波(infraslow)和高达2500Hz的超快波(ultrafast)宽频段的脑电活动,其中包括有助于我们精确定位的几种特殊的发作期脑电现象,诸如:直流电漂移(direct current shift,DC shift)、极低频振荡(very 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VLFO)、高频振荡(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和极高频振荡(very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VHFO)。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致痫灶的电生理特征,进而为癫痫外科手术精确定位致痫灶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目前国际上HFO的研究多集中在发作间期,有关发作期HFO的研究甚少,同时对这些特殊的发作期脑电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则更为鲜见。  研究目的:  采用宽频脑电技术来研究人类难治性局灶性癫痫的致痫机制,阐明发作期DC shift、HFO的特征以及它们和传统发作期颅内电极脑电图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些发作期电生理现象和术后病理、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指导致痫灶的精确定位。  研究方法:  1.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的入组和术前评估  根据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定义,我们收集了22例患者所有的临床资料并按照国际流程对其进行术前评估。依据发作症状学分类法对其发作录像仔细进行分析,明确其发作型;依据发作间期、发作期头皮脑电图、发作间期 PET、发作间期、发作期SPECT、MEG等非侵袭性手段完成术前致痫灶的初定位。  2.颅内电极植入和传统iEEG发作起始的确定  对以上非侵袭性手段进行定位互相矛盾的患者在双侧海马、杏仁核、内侧颞叶基底部及其毗邻区域植入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采用传统频段的脑电图记录发作期脑电,以明确发作起始区。  3.宽频脑电技术记录发作期DC shift  采用宽频放大器,放开放大器的低频滤波至0.016Hz,记录发作期DC shift。  4.宽频脑电技术记录发作期HFO  采用宽频放大器,高频滤波设置为1KHz,记录发作期HFO。  5. iEEG组、DC shift组、HFO组时空间分布的比较  采用SPSS17.0软件非参数秩和检验对以上三组数据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6.术后病理、预后  按照Blümcke病理分型和Engle?s分级对所有患者的病理和预后进行评估。研究结果  1.发作期传统iEEG的特征  以上22例患者总共记录到104次发作,发作期iEEG发作起始大多为单侧起源,与手术切除侧相一致,其中2、4、7、12、13、18号患者发作期 iEEG发作起始呈双侧独立起源;其波形为LVFA或频率>2Hz的节律性棘波;发作期iEEG发作起始局限在6~10个深部电极或硬膜下电极;发作期iEEG起始早于临床发作症状起始时间约7~18秒。  2.发作期DC shift的特征  Broadband iEEG记录到发作期DC shift。发作期DC shift局限在手术侧的同侧非常有限的4-8个深部电极或硬膜下电极;不会传播到对侧;发作期 DC shift可出现在临床症状和传统颅内电极脑电图发作起始前后数秒不等。  3.发作期HFO的特征  Broadband iEEG记录到发作期HFO。发作期HFO局限在手术侧的同侧的非常有限的1-4个深部电极;不会传播到对侧;发作期HFO早于临床症状和传统颅内电极脑电图发作起始。  4.发作期iEEG、DC shift、HFO时空间分布差异比较的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发作期iEEG、DC shift、HFO时空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5.术后病理与预后  所有患者均行杏仁核海马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海马硬化,按照Blümcke病理分型:Type1a--12例; Type1b--4例;Type2--4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2~66个月不等,Engle?s分级Ⅰa见于12例患者;Ⅰb见于5例患者;Ⅱa见于2例患者;Ⅱb见于3例患者。Ⅱa和Ⅱb的患者术后发作通过增加抗癫痫药物发作得以控制。  结论:  1.发作期DC shift较传统脑电有较好的定位价值,可能是伴海马硬化的内侧颞叶癫痫的特异性电生理学标记  2.发作期HFO较传统脑电有更好的定位价值,可能是伴海马硬化的内侧颞叶癫痫的特异性电生理学标记  3.在有些病例中发作期DC shift早于发作期HFO可能表明神经胶质细胞起致痫性作用  4.在影像学为阴性的病例中,发作期DC shift和发作期HFO的出现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目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分析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的解剖信息及对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8例同时
背景目的: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不稳定脂质斑块破裂引起血栓性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LDL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在冠脉血管脂质斑
目的:通过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正常晚期妊娠产妇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整合素αv、整合素β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与在位内膜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发病机制。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