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频率远程校准系统测量终端设计与实现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yuandat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保持协调世界时UTC(NTSC),与UTC的偏差保持在±30ns内。同时,国家授时中心也致力于各种高精度时间传递技术的研究,尽可能的将所保持的高精度时间应用到国民生产、经济建设和相关的科研领域中。GPS多通道共视时间传递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观测中两站间单颗卫星的星历误差,并完全消除星钟误差,实现的时间传递精度优于5ns,但是传统共视观测方法每个周期内存在3分钟的不观测时间,无法实现本地参考时间与GPST时差的连续比对。基于国家授时中心保持的UTC(NTSC)和GPS共视时间传递方法,提出了时间频率连续比对的方法并研制了时间频率远程校准系统,用于完成时间频率的远程校准及向UTC(NTSC)高精度溯源。论文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UTC(NTSC)的时间频率远程校准及溯源方法根据时间频率连续比对方法,系统测量终端可实现对远程用户本地参考时间和GPS系统时间(GPST)时差的连续监测,去除了传统GPS共视时间传递方法中每个观测周期内的不观测时间。通过系统可实现远程用户时间频率的校准和溯源。在数据传输方面,远程数据传输网络实现了近实时的共视比对。此外,论文还分析了远程用户通过时间频率远程校准系统向UTC(NTSC)溯源的过程。2、系统测量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根据时间频率连续比对方法,设计和实现了时间频率远程校准系统的测量终端,可用于完成本地参考时间与GPST时差的连续监测以及与系统分析中心的数据通信功能。测量终端的硬件设备实现了一体化的集成;开发完成的测量终端软件可完成预期的各种功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根据系统零基线比对与长基线比对的实验结果,对系统的时间测量不确定度和频率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系统时间测量的A类不确定度优于2ns,B类不确定度优于6.5ns,扩展不确定度优于13ns(2σ);频率测量的扩展不确定度优于1×10-13()。
其他文献
根据沙棘的生长特性及在张掖市推广种植试验表明,沙棘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恢复、保护生态的最佳树种,具有较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沙棘产业的兴起,将有效带动加工业、劳
在 MIS应用和专项DSS开发的基础上,从决策支持系统通用化的角度,利用结构化方法和IDSS、GDSS等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设计DSS的一种思路和方法。
《乐器》杂志在去年刊登的一些关于国内吉他手的专访,引起了许多爱好吉他乐器的读者们的兴趣。编辑部在今年开办了吉他城市栏目,更是准备将国内知名乐手访谈做成一个系列化的
黄土高原土壤沙化和水源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土壤蓄水能力低,使得植树造林成活率低,植树造林新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提高苗木成活率。文章主要阐述了黄土高原抗旱造林新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田间生产作业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农机作业事故、遏制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农机驾驶员必须树立安全意思,加强农业机
无论在发达还是欠发达地区 ,个体工商业对吸纳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该群体在社会融资中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本文试图通过对东部欠发达地区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