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根植于高水耗、高地耗和高能耗的资源与环境需求,明确与协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交互耦合关系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1990-2010年长时间序列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及城市化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分别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城市化效率进行评价和测度,并从时空维度对其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动态探讨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和城市化综合效率分别作为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与城市化系统运行状况的衡量指标,开展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系统之间耦合协调程度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生态环境状况角度来看:长三角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属“良”,1990-2010年EI值缓慢上升,整体生态环境状况正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大致以上海—苏锡常—南京沿线为分界带,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异。分界带内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其次为北部,而南部区域尤其是浙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最优。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空间变化两极分化严重,苏中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而苏北地区呈现先改善后反弹的态势,沪宁线以南的大部分区域则逐渐好转。(2)从城市化效率角度来看: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综合效率总体偏高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5年是其变化的拐点。各城市间城市化综合效率空间变化格局较大,但区域内分异程度正逐步减小,即区域城市化效率由非均衡阶段向均衡阶段迈进。(3)从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角度来看: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整体耦合水平较高,耦合协调度属高级协调型,总体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发展趋势。且其变异系数逐渐缩小,城市趋向均衡性的协调发展过程。2005-2010年以上海市、苏州市和无锡市为代表的绝大部分城市经历了耦合协调度骤降的过程,因为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响应较为敏感,而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未能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但这一阶段的城市化发展尚在区域环境与资源承载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