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代后期至清初的中国诗坛上,山左诗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清初山左诗坛号称“甲于天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瞩目成就,成为齐鲁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壮丽景观。在这一辉煌的历史舞台上,明清之际的济南府世家望族及其子弟扮演了无可替代的主要角色。本文旨在从家族角度拓展明清之际济南诗歌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总结、归纳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的家族文化特色,描摹明清鼎革的时代风云在诗人心态上的投射和反映,揭示齐鲁地域文化与世家望族的家族文化给予诗人创作上的滋养和活力,从而厘清明清之际山左诗歌繁荣的家族文化方面的成因,并以域内的四家望族诗歌为代表进行个案研究,丰富、深化明清“山左”诗歌乃至明清诗歌的整体研究。本文分前言、上篇、下篇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前言简要介绍中国文化的家族特色和现象,“明清之际”、“济南府”的时空界定,“望族”的含义,明清之际济南府诗坛的繁盛情况及研究现状,“文学家族学”的研究方法,以及选题的意义和创新之处等内容。上篇包括第一、二、三章,为总论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的生存背景,济南是北方文化名城,以历城为中心的新城、淄川区域以及鲁西大运河沿岸等地因经济文化发达而成为科举隆盛的世家望族聚集之地;鼎革之际,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济南府望族选择、接受了清朝政权,但以归隐或出仕的“疏离”心态表达着心底的家国之悲、人生况味;第二章重点归纳总结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的文化特征,其表现为尚学重教、注重科举、出仕时兴文宣教等方面,取得累世科举成功的望族,其内易形成有利于诗文化创作、传承的“小环境”,促进了诗歌繁荣。受齐鲁文化中君子人格的影响,出仕子弟往往追求“创为”的宦绩,又因保持独立人格而经常陷入“艰难”的宦局。望族间以对等门第为前提缔结的婚姻关系、科考求学中形成的师友情谊和雅集结社的交游,形成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间的人际网络。济南府望族的女性往往贤明、坚韧、富于诗才,她们为家族的兴旺、文化环境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对明清之际济南府望族诗歌创作概貌进行一览。名家辈出和一统天下的神韵诗说、众多具有诗文化传统的世家望族的出现成为济南诗坛隆兴的三大标志,也经历了从提倡“齐风”、“侠诗”到“神韵”为主的诗学崇尚之变。爱戴济南、歌咏济南也成为望族子弟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济南”作为一种人生情结深深地融入他们的生命和血肉之中。下篇包括第四、五、六、七、八、九章,为个案研究,重点探讨明清之际济南府诗歌成就最为突出的新城王氏、德州田氏、德州卢氏、历城朱氏的家族文化与族群诗歌创作。新城王氏是饱经明清易代兵火摧残而又振起、闻名宇内的著姓望族,家风中的“勤”、“慎”追求,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对族群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王象春倡导禅诗、侠诗,是明末山左诗坛高唱齐风大雅的领军人物,清初的王士禛,主盟诗坛五十年,倡导清远含蓄的神韵风尚,神韵诗被誉为“盛世元音”(第四章)。新城王氏在明末清初的遭遇和艰难处境,使王士禛的心灵始终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成为诗歌创作的心理基础,其叔祖王象春、其兄王士禄的诗歌创作与审美倾向对其“清远”诗风的形成,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故神韵诗打上了深深的家族烙印;王士禛能够宗盟诗坛四十年,成为“一代正宗”,最主要的因由是诗歌本身发展的要求以及历史和时代的统一选择,其论诗“三变”,是其主动疏离遗民文化,顺应政治潮流的一种自我选择,开辟了清诗的新时代;王象春《问山亭诗》中侠诗,展现出任侠狂禅、非儒非释的精神面貌,塑造了兀傲雄肆、箕踞悲歌的自我形象,达到了“独成一是”的境界,发出了晚明诗坛的新声;王士禄诗歌具有自然清远与豪隽雄放的二元诗风(第五章)。德州田氏是清初科举文化世家,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家族文化表现出丰富性与兼容性的特征,由张氏、田雯、田需、田霡、田同之等组成的德州田氏诗群,是济南诗坛的重要构成,于清代前中期诗坛影响巨大(第六章)。田雯论诗主张博采众长,反对分唐界宋,在神韵诗风一统天下之际,追求奇丽之美,力求出新,体现了强烈的自立意识,其描写黔地的山水诗与大量的咏剧诗在清代诗坛上独具特色,他一生与王士禛交往密切,关系融洽,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境界,其晚年坛坫之盛几可与王士禛比肩;张氏的《茹荼吟》三十首绝句,咏古、写景、赠别、咏物、题画、悼亡等题材于女性诗歌有开拓之功,意蕴严正高雅,风格清丽含蓄;田霡是济南诗坛神韵诗派的重要成员,其诗以艺菊为主要情趣的菊花诗和以运河为主线的纪游写景诗最为突出,冲淡、自然、清奇的艺术风貌为王士禛所推崇(第七章)。德州卢氏是德州著姓望族,也是济南府重要的诗歌世家,卢世氵隺忧心时事,崇尚杜诗,为研杜大家,其诗沉郁中见飘逸,代表着清初山左诗风中沉实的一面;卢道悦身为循吏,其诗皆自“勤恤廉惠”中出,有“新乐府”风味。作为卢氏后人,卢见曾主盟东南文坛多年,论诗以诗道性情为中心,是明清以来主张诗歌缘情一派的重要代表,并与浙派、性灵派相互影响,对清代前中期诗学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其诗写官宦生涯的平凡生活,情感真挚,诗风多样而有意境;其编纂的《国朝山左诗钞》具有鲜明的以诗存史的意识,对山东古代文献的保护具有肇始之功(第八章)。历城朱氏是清初由武转文的官宦世家,家族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诗歌创作是历城朱氏家学的主要内容,且深受新城王氏影响,朱缃、朱绛、朱纲三兄弟毕生追随王士禛的神韵诗学,并能各具面目,朱缃与蒲松龄交游密切,其诗真醇、清新,虽崇尚神韵,但颇具写实精神;朱纲诗歌清雅古澹,意境优美,时呈才气;朱绛诗歌则以素常之语,发清新之思,有宋诗生新求变之精神;笔者通过新发现的《朱绛墓表》记载的子嗣信息,与已有文献比照,推定清初山左名媛、博山赵执信之女赵慈,及长嫁入历城朱氏,其夫朱崇善为朱绛第九子,赵慈是朱绛之儿媳,对其进行身世考证,发掘了这位女诗人,并期待着作进一步的研究(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