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极为活跃的时代,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创作的又一次高峰。明亡之后,产生了一大批不仕清廷的遗民,他们的诗歌创作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别样的风貌。本文以明遗民诗人傅山为研究对象,他历经明清鼎革之变,坚守气节,隐居不仕,是清初三晋遗民的代表。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将傅山放在整个明清文学史和文化视野中,通过考察其生平地位、诗歌创作、诗学思想及诗歌影响等方面,对他的诗歌成就作出尽可能完整和客观的评述,以期重新审视和评价其在清初文学史上的地位。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一、傅山的生平、地位及文化贡献。简要叙述他的生平经历,剖析其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藉此反映明清易代之际遗民的精神变迁和心理状态。其次对其文化贡献作简要阐述,以期重新审视傅山在清初诗坛的地位。二、傅山诗歌的思想内涵。从思想内容角度对傅山诗歌作全面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遗民情结下的家国情怀;对黎民生存环境的真诚关怀;对亲情、友情的眷恋;借史咏怀与借物咏怀。通过对这些诗作的解读,揭示傅山的“悲亡国之凄切”的历史悲凉感,“伤年华之易逝”的生命悲凉感,“哀民生之多艰”的济世情怀与现实社会相矛盾冲撞而发出的“壮志难酬”的慨叹以及渴望“寻求精神之超越”的人格认同感。三、傅山的诗歌理论。傅山的诗歌理论有三:“诗为性情之音”的诗学观点;重视诗文的变幻莫测和创新求异;推崇“以骨气胜”的诗品。通过对其诗歌理论的深入探究,力图构建傅山的诗学思想。四、傅山诗歌的价值与影响。通过对其诗歌价值的进一步探讨,试图重新审视和评价傅山在清初诗坛的地位及他在诗歌改革方面的贡献。除外,本章还指出傅山诗歌存在的不足,并对其存在微瑕的成因进行较为客观、冷静的分析,在看到时代和阶级局限性的同时,对傅山诗歌抱以同情和宽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