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帝后像为肖像画的一种,蕴含了道统及君权神授的思想,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因此统治者重视帝后像的创作。元代蒙古族统治社会,由于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帝后像的创作除了“绘御容”之外,很多帝后像一改前朝的风格采用了缂丝织造法,此种形式被称为“织御容”,为元朝所独创极具蒙古族特征。作为异族统治的清代,从清太祖、清太宗、清世宗御容能直观地看出帝王像在图式、服饰、审美趣味上更多继承了宋、明传统,具有传统帝后像特征。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将西方肖像画的创作手法、风格带到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帝后像创作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帝王像风格。元、清两代入主中原后其文化艺术的发展落后于汉族,统治者虽接受了汉文化,但同样也保留了本民族文化。本文搜集了大量元、清两代不同的帝后像图像资料,并从创作技法、材料、题材及服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释。元、清帝后像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的意识、集体观念、文化思想影响着视觉表征艺术,元代与清代对于汉族而言都是异族统治,这是元、清的相同之处。但是这两个朝代在各自帝后像创作上的不同体现了二代汉化程度的不同,元代更多的保留了本民族的宗教、文化传统,清代在文化艺术上则更大程度上接受了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