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能生动、深刻地反映出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动物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用不同的动物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和感情。同时,也用多种多样生动的动物形象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或规则,从而形成了文化意义丰富的动物习语。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了大量的动物习语。在表现形式与文化意义方面,这些习语既有相似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存在这些异同,英汉动物习语翻译变成了一项很困难的任务。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英汉动物习语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充分理解英汉两种文化有助于人们透彻领会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含义。作者收集了大量的英汉动物习语并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习语文化含义的多样性,总结出以下四项对应关系:完全对等、不完全对等、完全不对等和语义空缺。同时,本文试从分析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源头来探究使其存在文化含义多样性的因素,即受到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文学典故、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透彻领会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含义有助于译者正确翻译动物习语。在进行动物习语翻译时,如何在译语中既能体现源语语言的特点和文化含义,又能传达动物生动的形象,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对等值的反应,是习语翻译的难点。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为了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能产生与源语读者对原文产生的最相近的反应。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并结合大量实例分析,主要探讨并总结了几种适合动物习语翻译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文化对应现象,灵活运用意译,借用,直译,直译加注释等翻译方法,使目的语在形式与内容上最大程度地保持与源语的对等。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中习语的含义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才能体现习语的真正含义。对英汉习语的学习,翻译和研究能促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使西方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明。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吸收和利用西方的优秀文化,丰富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