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高压电烧伤对大鼠血清血小板活性因子(PAF)、可溶性血小板选择素(sP-selectin)的远期影响及UTI、血必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健康的SD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五个组:假伤组、电伤组、盐水组、血必净组、UTI组,每组70只,共350只。每组再按同上方法平均分到七个不同时相组别:电前15min、电后1h、电后8h、电后24h、电后48h、电后72h及电后1w,各时相10只大鼠。试验电击伤系统通过变压器,将电压调节至2KV高压电;以大鼠的左前及右后肢分别为电击伤的“入口”及“出口”来完成高压电烧伤过程。除假电组及电伤组外,余各组大鼠分别腹腔内注射2ml/kg生理盐水、10ml/Kg血必净及2ml/Kg(2×10~4 u/kg)UTI进行干预。每组时相采血(心脏)、离心、取血清、检测OD值(ELISA双抗体夹心法)等来得出大鼠血清中PAF、sP-selectin的浓度。最后通过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检测。结果:1.电伤组大鼠血清中PAF浓度在电后各时相均明显高于假电组及其电前15min,具有显著性差异(各组均P<0.05);大鼠在电后8h、48h时相PAF含量出现双高峰值。电伤组与盐水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后的两组大鼠在分别腹腔内注射血必净及UTI后,血清中的PAF浓度明显降低,均低于电伤组及盐水组(各组均P<0.05)。血必净组与UTI组统计发现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通过药物治疗后的大鼠血清中PAF的下降趋势可观察到,UTI组可抑制二次高峰的出现,效果优于血必净组。2.电伤组大鼠血清中sP-selectin浓度在电后各时相均明显高于假电组及其电前15min(各组均P<0.05);大鼠在电伤后8h达到高峰,后均为下降趋势。电伤组与盐水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无显著性差异。电伤后的两组大鼠在分别腹腔内注射血必净及UTI后,血清中sP-selectin浓度明显下降,均低于电伤组及盐水组(各组均P<0.05)。血必净组与UTI组均降低血清中sP-selectin含量,且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进一步机制还需深入探讨。结论:1.大鼠在受到高压电烧伤后血清中PAF、sP-selectin的含量明显升高。表明高压电烧伤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激活释放多种活化因子及炎症介质,影响组织炎症、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微循环紊乱。2.高压电烧伤后予血必净及UTI的干预,可观察到大鼠血清中PAF、sP-selectin浓度显著性降低。因此可得出血必净及UTI对机体损伤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循环障碍具有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