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现象早已引起语言学界的注意,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可以将研究分为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法、会话分析等研究路向。但是这些研究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释语码转换的机制和功能问题。近年来出现的语用学研究视角综合考察了语码转换的结构、功能、动机等要素,被视为是最全面和具有最强的解释力的一种研究方向。于国栋在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基础上对中英语码转换进行研究,提出了顺应性模式(the Adaptation Model)。于国栋认为语码转换是语言交际者进行语言顺应的具体体现,顺应性体现了语码转换的动态性和功能性。顺应原则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方面阐释了语码转换的原因。目前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已经涉及很多领域,其中对媒体语言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也有研究者尝试,但是仅限于常规媒体,较少涉及到网络语言(online discourse)中的语码转换。本文将顺应性模式应用到了对中国网民使用网络语言时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以网络语言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为语料来源,对其不同形式,独有特点以及交际者的动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下:语码转换在即时交际中发生的最多,其次发生在BBS讨论组的会话中,再其次是电子邮件和博客。网民采用的转化形式依次排列为:英语字母,后缀,词汇,词组,字母和数字混合,句子。名词出现在转换中的频率最高,其次是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网民进行语码转换的动机包括顺应语言现实,为实现炫耀、表示强调,制造幽默等心理动机,以及对社会规约的遵守和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