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对饮用水微生物安全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污染问题的关注也在加强,其中由真菌引起的饮用水污染问题日趋普遍,逐渐受到重视。常规地下水厂的水处理工艺仅包括加氯消毒,对水中的真菌去除能力有限。真菌在水源中的生长不仅影响到了水的口感和气味,而且其中致病性及潜在致病性菌的积累容易导致流行性疾病的发生。近年来,西北某市地下水源水中真菌大量爆发,导致水源水中出现大量肉眼可见的絮状颗粒,严重影响供水水质。本课题主要研究了氯、臭氧、紫外线及其组合工艺(臭氧-氯、紫外线-氯)对真菌的灭活效果,得到了各工艺的最优工况,并对消毒剂单独灭活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同时探究了水质指标(pH、温度、氨氮、浊度、有机物、碱度)对氯灭活效果的影响途径;研究了氯灭活三种真菌孢子的差异性,通过SEM、疏水性等方法探究了氯灭活真菌的机理。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单独氯灭活时,消毒剂氯的最佳投药量是2.0mg/L,灭活时间30min;原水灭活动力学Hom优化模型:ln(Nt/N0)=-0.67(0.63)pH(1.07)TC1.47t0.65将pH和温度优化到模型中更好的模拟了实际消毒过程,使模型适用性更强。水质指标对氯灭活效能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主要通过改变游离氯理化性质、颗粒物庇护作用、消耗游离氯三个方面影响消毒效果。氯灭活三种真菌孢子的灭活效果:木霉<青霉<枝孢;从SEM图可见,真菌孢子破坏未发现有细胞器泄漏,因此推测氯灭活的主要反应部位是在细胞的外表面,即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2)单独臭氧灭活时,消毒剂臭氧最佳投药量为1.0mg/L,灭活时间15min;臭氧衰减符合一级衰减模型,即臭氧灭活真菌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其速率常数k为0.073~0.129 L/mg·s。臭氧-氯顺序灭活相较于臭氧、氯单独灭活效果更明显,二者具有协同作用,且灭活效果与协同效果随着预臭氧时间的延长和预臭氧浓度的提高而增大。建议水厂处理工艺:预臭氧1.0mg/L,灭活时间3min;后接氯2.0mg/L,灭活时间15min。(3)单独紫外线灭活时,在相同紫外剂量下,高紫外强度下真菌的灭活效果优于低紫外强度的灭活效果,故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灭活方式。当紫外剂量100mJ/cm2时,灭活率为97.5%,不能达到完全灭活真菌的目的,建议采用紫外线与化学试剂联合的灭活方式。紫外线灭活符合一级光化学反应,其速率常数k为0.044~0.077cm2/mW·s。紫外线-氯联合工艺中,相较于消毒剂单独灭活效果更明显,二者具有协同效应;高紫外剂量-低加氯量可以达到低紫外剂量-高加氯量的灭活效果。建议水厂联合工艺:紫外剂量为30mJ/cm2、加氯量为1.0mg/L,灭活时间3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