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是我国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一代王朝。自公元907年(唐天复七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到公元1125年(保大五年),末代辽帝天祚皇帝被金朝降封海滨王,辽代灭亡,历经200余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辽代第二位皇帝,生于唐天复二年(902年),天赞元年(922年)任契丹国兵马大元帅,天显二年(927年)即皇帝位,大同元年(947年)病故。辽太宗对契丹建国和辽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详细整理记录了耶律德光的生平事迹,重点阐述了辽太宗即位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其“进行官制改革、开创一国两制政治格局”对辽代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力求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进行客观评判。全文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东征西讨开疆拓土”、第三章“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和第四章“结论”。第一章“导论”,简要介绍了辽代基本情况和历史分期,说明了本课题的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辽太宗是辽代前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就史学领域而言,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辽史研究的重要对象和热点课题。目前,与辽太宗耶律德光有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从这些学术成果中可以看出,对耶律德光的能力和作为,史家赞誉颇多。但是,关于辽太宗即位的合法性问题,学者们分歧明显。如何看待辽太宗即位的合法性问题,不仅关系到对耶律德光个人的评价,而且体现着研究人员在方法论与认识论方面的区别与差异,是关于辽代历史,特别是辽代前期研究难以回避的课题。第二章,首先,通过对耶律德光兄弟三人的性情和行为举止的比较,说明了青年耶律德光身体强壮、武艺高强、聪明勇敢、多谋善断、具备领袖气质和能力的特点,及其深受父母赏识的原因;其次,记录了耶律德光辅佐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民族,先后征服西方和北方的奚、阻卜、党项等部落,吞并东部的渤海国,以及平定诸多地方反叛等诸多军事活动,反映了在契丹建国过程中,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德光立下的卓越战功;第三,从契丹建国初期统治阶层不同势力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契丹民族“世选制度”对帝位传承的影响、耶律德光的性格和能力、耶律德光与耶律倍双方实力对比等方面,阐述了耶律德光即皇帝位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第三章,记叙了辽太宗的治国策略和措施,表现了耶律德光过人的政治智慧和超强的治国能力。辽太宗即位之初,面临诸多内忧外患。其首要问题,是如何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皇帝之位。为此,耶律德光一方面妥善处理与母亲的关系,对述律皇太后敬而远之,巧妙地争取到了母后述律氏的支持,或者说至少是避免了与述律皇太后的正面冲突;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压制、监视、排挤耶律倍,并最终成功地排除长兄耶律倍对自己的威胁;另一方面紧紧地抓住军事大权,震慑控制部族武装,并为对外扩张做军事准备。在千方百计地巩固统治地位的同时,辽太宗积极施展自己的治国理想和抱负。辽太宗主持朝政以后,针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在保留管理契丹族事务的北面朝官的同时,又增设了负责汉族事务的南面朝官,形成南北两面官制,开创了一国两制的政治格局,奠定了辽代的国家体制和官僚制度。契丹国疆域辽阔,地域差别明显。辽太宗根据统治需要,实施分京而治的策略,先后建置了上京、东京和南京。后来,圣宗建中京,兴宗建西京,最终形成“五京制”,成为辽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五京制”起始于辽太宗,贯穿于辽代中后期,并且为金朝所沿袭,其影响可谓深远。辽太宗注重鼓励、保护和促进农牧业生产,主动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同时,大力革除弊制,推动契丹与汉人的民族融合。辽太宗执政勤勉,治国有方,为契丹辽国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登上帝位以后,辽太宗矢志不渝地南下中原,夺取了燕云十六州,消灭了后晋王朝,并一度入主中原,完成了契丹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领土扩张,最终奠定了大辽帝国的辽阔疆域。第四章,对全文基本内容进行总结,对辽太宗的功过是非进行概括,做出了“耶律德光即位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判断,并认为辽太宗“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是有着“开国之功”的马上皇帝,是辽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奠基人,是治国有方、贡献突出、影响深远的开明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