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卒中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大量实验表明用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电针预防或治疗缺血性卒中,以及针刺对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的研究较少。EPCs从骨髓到外周血一般分为动员、迁移、归巢和分化等步骤,最后参与血管损伤处或缺血区域新生血管形成。并可以通过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进行循环、增殖,参与血管网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骨髓来源的EPCs具有很强的动员作用,继而增加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VEGF作用于EPCs表面的受体,诱导EPCs的增殖,并动员EPCs从骨髓进入外周血循环。本实验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观察电针预处理对骨髓中和外周血中EPCs和VEGF的影响,研究电针预处理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为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VEGF的影响,研究电针预处理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实验方法:将大鼠用抽签法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将大鼠造模,在12h,24h,48h分别将各组大鼠留取标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的百分比变化,用ELESA法检测骨髓和外周血清中VEGF的浓度变化。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实验结果:(1)24h后治疗组骨髓中EPCs的百分比高于模型组,48h时间点治疗组骨髓中EPCs的百分比高于模型组,并且治疗组骨髓中EPCs的百分比是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2)血浆中EPCs的百分比从12h时间点起治疗组就高于模型组,且随时间的增加,在24h和48h治疗组都高于模型组;(3)24h后治疗组骨髓中VEGF浓度高于模型组,48h时间点治疗组骨髓中VEGF浓度高于模型组,并且治疗组骨髓中VEGF浓度是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血浆中VEGF浓度从12h时间点起治疗组就高于模型组,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含量增加,在24h和48h治疗组都高于模型组。实验结论:(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较正常大鼠的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和VEGF的含量增加;(2)电针预处理过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较未经过预处理的大鼠的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和VEGF的含量增加;(3)电针预处理可以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的含量,因此电针预处理可以加速EPCs在骨髓中的动员和EPCs的迁移入血;(4)电针预处理可以通过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VEGF的浓度,VEGF作用于EPCs的表面受体VEGFR2,从而加速EPCs的动员和迁移入血;(5)针刺预处理后的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和VEGF都是随时间的延长而含量增加;(6)针刺预处理通过对EPCs的动员和迁移而促进血管新生的机理证明了,针刺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去瘀生新,开窍醒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