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b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卒中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大量实验表明用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电针预防或治疗缺血性卒中,以及针刺对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的研究较少。EPCs从骨髓到外周血一般分为动员、迁移、归巢和分化等步骤,最后参与血管损伤处或缺血区域新生血管形成。并可以通过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进行循环、增殖,参与血管网的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骨髓来源的EPCs具有很强的动员作用,继而增加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VEGF作用于EPCs表面的受体,诱导EPCs的增殖,并动员EPCs从骨髓进入外周血循环。本实验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模型,观察电针预处理对骨髓中和外周血中EPCs和VEGF的影响,研究电针预处理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为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实验依据。研究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VEGF的影响,研究电针预处理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理。实验方法:将大鼠用抽签法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将大鼠造模,在12h,24h,48h分别将各组大鼠留取标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的百分比变化,用ELESA法检测骨髓和外周血清中VEGF的浓度变化。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实验结果:(1)24h后治疗组骨髓中EPCs的百分比高于模型组,48h时间点治疗组骨髓中EPCs的百分比高于模型组,并且治疗组骨髓中EPCs的百分比是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2)血浆中EPCs的百分比从12h时间点起治疗组就高于模型组,且随时间的增加,在24h和48h治疗组都高于模型组;(3)24h后治疗组骨髓中VEGF浓度高于模型组,48h时间点治疗组骨髓中VEGF浓度高于模型组,并且治疗组骨髓中VEGF浓度是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4)血浆中VEGF浓度从12h时间点起治疗组就高于模型组,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含量增加,在24h和48h治疗组都高于模型组。实验结论:(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较正常大鼠的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和VEGF的含量增加;(2)电针预处理过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较未经过预处理的大鼠的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和VEGF的含量增加;(3)电针预处理可以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的含量,因此电针预处理可以加速EPCs在骨髓中的动员和EPCs的迁移入血;(4)电针预处理可以通过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VEGF的浓度,VEGF作用于EPCs的表面受体VEGFR2,从而加速EPCs的动员和迁移入血;(5)针刺预处理后的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和VEGF都是随时间的延长而含量增加;(6)针刺预处理通过对EPCs的动员和迁移而促进血管新生的机理证明了,针刺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去瘀生新,开窍醒神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隶书的产生,历来众说纷纭。古代文献记载历来多认为是秦始皇时程邈所造,也有少数认为隶书不是秦代所造,但缺乏出土实物作依据。笔者依据云梦睡虎地秦简,逐一分析,从而认为隶
<正>对我国网上作品传播适用“法定许可”的综合思考网上作品传播是否适用我国现行《著作权法》有关“法定许可”的规定,即在网上传播作品能否只需向著作权人交钱付费而不必
会议
<正>2010年,微博火速蔓延,以"碎片化"的信息形式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微博赋予了公众话语权和媒介接近权,使其在传播过程中扮演信源、传者、受者等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探讨更是经久不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入。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产生是多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回顾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历史演化渊源,从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师生观几个角度梳理了建构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为倡导建立国际知识产权新秩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途径。我们需要整体性认识知识产权文化,加强对知识产权文化的尊重,扩大它的群众基础并促进其
国考背景下,对幼师化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授课的过程中对课程的难度进行划分,创新教学的模式,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动机,致力于提高幼师化学教学的质量,
文章试图从《人间词话》创作的背景、思想来源及《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来阐释王国维追寻人生的态度。
<正>一、“扫黄”“打非”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不到位 从“扫黄”“打非”宏观管理机制上看出,尚未脱离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内部管理的模式。面对社会的大开放、大流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