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笛”,中国自古就有,文化基础悠久而厚重。考古研究发现“笛”至今已有“九千余年的历史”①,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通过对各种古代文献的释读以及出土文物的考证,对“笛”的古称、形制、发展脉络以及与“笛”有关的律制、音阶进行了大量研究考证,取得很大进展。数千年的发展史,笛子在经历了名称、制式、律制的种种变迁后,终以现在的材质、结构展现在世人面前。发展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②,为适应各种需求,任何事物都经历着发展与革新。改良则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当然,笛子也不例外,笛子在其发展的数千年之间也经历了发展与革新,这种发展与革新发展到新中国建立之后,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族音乐、中国笛子艺术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50年代以来,顺发展所需,加上西洋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冲击和影响,笛子也进入了一个必须要改革的阶段,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认为在笛子的发展问题上要“分析其合理的部分加以保护或发展,其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澄清及改进”③。一大批笛子演奏家和制作家对笛子的改革出谋划策,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新”笛子,通常称之为改良笛子,我们把笛子的这种发展和革新、“澄清及改进”称之为笛子的改良。推动笛子改良的当然是传统六指孔笛子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半音演奏与转调的不便,导致其不能更好地符合时代之需,因此,人们更多地将经历用在了对这方面的改良上。但这个时期改良笛子制式繁多,其加孔、加键的数量及方式方法也各有所异,有的甚至丢弃了笛子固有的演奏方式和演奏风格,使改良笛子看起来就像一件全新的乐器,在加键改良笛的发展过程中更是有人认为笛子改良的未来就是“加了膜孔的长笛”。也有些笛子从业人员理论大于实践,不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改良笛子不适合演奏,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改良笛子的发展和推广。众所周知,民族管弦乐队中对乐器的改良和五线谱的应用需求较之独奏乐器本身更为强烈,综观民族乐器的改良之路不难看出,民族管弦乐队的需求加快了民族乐器的改良,对于笛子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在笛子改良需求日益强烈的今天,一定要将改良笛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进行实践应用,在乐队实践中更好地检验改良成果,以推动改良的再进行,也能进一步对五线谱记谱法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对移调乐器五线谱记谱进行实践,推动中国笛子,特别是改良笛子五线谱的应用。与此同时,受增设按键、原料不足等方面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笛子新兴制作材料的探索,除制笛用竹种类的横向发展之外,也出现了红木、玻璃钢等材料运用于笛子的制作中。不难看出,当代中国笛子改良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改良笛子形制多样,各种类型的改良笛层出不穷,导致无论哪种改良笛子都仅仅是在小范围中流传,都未能实现较大范围的推广;固有思想的束缚与传统演奏技法的限制,加之笛子加设音孔和按键的纷繁复杂对手指负担的加重和对传统手指技法的淡化,使很多人还无法从思想意识上接受改良笛子;在五线谱日益普及的今天,其在中国笛子上的应用还不广泛;对笛子制作材料的探索也在进行,但玻璃钢、红木等新兴制笛材料仍没有被人们所接受。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日后的笛子改良过程中一一解决的。本文通过以历史时间为线索研究中国笛子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当前笛子改良与改良笛子现状的整理、分析与研究,理论结合实践,对笛子的改良提出自己观点。通过中国传六指孔笛子、当代中国笛子形制改良与实践、“笛制”改良的再探析、改良笛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应用、中国笛子制作材料的新尝试等五个章节的阐述和探究,对当代中国笛子改良进行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