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座城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而城市中的历史街区正是承载城市文脉、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其中的街巷、建筑,还是居住其中的居民都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历史写照。随着历史街区更新的增加以及以受众为中心的设计观的深入,人与历史街区的互动也越来越频繁。实际上,人与历史街区的互动是建立在历史街区所建构和传达的信息基础上的。本文旨在生成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达模式,来应对当前‘‘商业性开发破坏’’、‘‘假古董’’、‘‘静态的孤立保护’’等不合理的更新策略,为历史街区的更新提供一个可供思考和借鉴的角度和方法。历史街区街道界面更新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提高设计者(信息建构者,同时也是信息接收者)和受众(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建构者)之间信息传达的效率,避免出现信息的偏差、扭曲或者误读的情况。本文在信息传达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从设计者的信息建构、信息的有效传达、受众的信息接收三个部分展开。设计者的信息建构从设计者的意义、信息采集、主题选定、信息编码四个层次进行解析。信息的有效传达是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信息传达的原则以及影响信息传达有效性的因素。信息的接收是通过受众的意义、受众与街道界面信息、信息的心理重构三个层面来解释信息接收的过程即是信息价值体现的过程。信息的建构、传达、接收三个部分的研究形成了信息传达模式。在信息传达模式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将其与历史街区街道界面更新实践相结合,通过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实际调研,探讨运用信息传达模式对于历史街区更新的必要性,以及所演绎出的策略对于历史街区更新的可行性。同时总结归纳出改造过程中信息传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于我国城市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兼顾城市发展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设计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立足新的研究视角----信息传达模式理论,基于不同对象的认知和体验模式,来分析历史街区更新信息传达过程中各种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期达到对历史街区更新中信息价值的准确传达和有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