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主要组分在高沸醇处理过程中的溶出机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ometimes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沸醇溶剂处理具有压力小、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等优点,高沸醇溶剂处理技术可以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生物质组分分离技术,开发高沸醇溶剂处理技术,可为溶解浆制备和生物质精炼提供一条技术方案,为高沸醇有机溶剂处理技术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绿竹为原料,高沸醇1,4-丁二醇为处理药液,探索竹材高沸醇溶剂处理工艺;研究利用紫外多波长法同步快速测定绿竹高沸醇处理液中的木素、糠醛和羟甲基糠醛浓度的方法,探讨高沸醇对绿竹组分分离的作用效率,建立高沸醇处理木素和半纤维素溶出动力学方程。以绿竹为原料,研究高沸醇处理液中木素、糠醛和羟甲基糠醛浓度快速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法,选择测量波长325nm,建立高沸醇木素浓度与其对应吸光度值得标准曲线,排除糠醛、羟甲基糠醛和乙酰丙酸对木素测定的干扰,实现高沸醇处理液中木素的快速测定。以高沸醇为处理药液,研究高沸醇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固液比及酸等工艺参数对处理过程中绿竹组分移除效率的影响,开发出高效移除半纤维素和木素但纤维素少降解的处理技术。竹材高沸醇处理的适宜条件:1,4-丁二醇溶剂浓度为40%(v/v),处理温度为190℃,处理时间为45min,固液比为1:7(m/v)。探讨酸催化剂对高沸醇处理过程中绿竹组分移除效率的影响,分析酸催化剂对木素和半纤维素脱出速率的影响。酸催化剂能够显著地降低处理温度,缩短反应时间。竹材酸催化高沸醇处理的适宜条件:硫酸量为0.05mol/L,1,4-丁二醇溶剂浓度为40%(v/v),处理温度为170℃,处理时间为45min,固液比为1:7(m/v)。研究木素和半纤维素溶出及降解动力学,探讨传统的假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高沸醇处理过程中木素和半纤维素溶出规律的预测;在传统假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中,引入“潜在移除度”方法,可准确地对木素和半纤维素的移除率进行预测。木素及半纤维素溶出率修正模型的表达式为R d(1A0exp(Ea/RT)[HBS]tLLe)100,RX=dX(1exp(k1t)100,经最小二乘法及多元一次线性回归对模型参数进行拟合,可知两个模型中指前因子和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7.5×1011、2.01×1014和105000.0J/mole、128817.1J/mole,且木素和半纤维素的潜在溶出度dL与高沸醇处理的工艺条件有关;分析模型预测值和实验值,发现两者相关系数的平方可达98%,说明上述模型可较好地预测绿竹高沸醇处理过程中木素和半纤维素的溶出率。综合可知,本论文探索利用高沸醇处理来实现绿竹组分的高效分离,经单因素优化后,建立清洁化溶解浆制备工艺,开发出分离竹材中木素、半纤维素等组分并分别进行综合利用的生物质炼制模式。动力学研究可初步揭示竹子高沸醇处理的反应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为生物质炼制模式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为竹子等非木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可供选择的途径。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升级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粉丝经济逐渐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并形成了不同的受众群体和经济模式。论文以高速发展的社交媒体为依托,在分析不同的受众群体心理的同
本文基于变频器设计并实现了一套能有效实现中央空调节能的系统。简述了中央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详细介绍了该节能系统的结构、主要功能、性能特点及实现方案。本系统是在对
目的:比较直接粘结颊面管与带环颊面管在直丝弓矫治技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临床病例60例共274颗磨牙,随机分成2组,分别使用直接粘接法和带环法粘结颊面管,观察一年半内
早在上个世纪初,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幼儿园或家庭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胜任,必须双发共同合作才能共同发挥功效",这表明家园共育对于
近年来,围绕粉丝为中心的各种文化产品营销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径,然而,与粉丝经济下的产业繁荣伴随而来的,还有一系列消费者和学界对以"粉丝产品"为首的文化产品
<正> 1 教学目标(1)掌握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明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2 重点和难点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正>1从一道高考试题说起2007年广东省实行了以高中新课程为背景的首届高考。生物科试题以能力立意,注重通过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和人体健康等方面的联系,考查学生应
由于工况恶劣、维护保养不当等因素,使得绞车发生故障,尤其是液压系统故障率较高,因此着重对提升绞车液压系统的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措施,同时指出绞车的保养维护
全寿命周期的技术状态管理是一种工程管理技术,国内发布有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本文分别对GB/T 19017和GJB 3206换版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指导组织
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取决于混凝土的碱度和抗渗性,关键是抗渗性。自然碳化试验结果表明,如果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差,大掺量掺合料混凝土39d的自然碳化深度可达5mm~6mm,而抗渗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