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脑梗死发生或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血液多呈高凝或纤溶亢进状态,易出现血栓、梗塞等不良事件,影响患者预后。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是临床上降低脑梗死患者高纤溶状态的重要手段,但药物抵抗、个体化用药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不良反应常导致药物防治效果欠佳。同时针对梗死合并出血或出血风险极高的患者,抗栓治疗举步维艰。因此尚需进一步探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作为药物干预的替代治疗或适当的辅助治疗,以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但该研究选取的对象为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而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凝血系统更易出现异常,故针对急性期的干预措施显得更为重要。本研究通过观察短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以期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参考及建议。目的:观察短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我院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是否进行早期康复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0例和33例,比较组内患者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凝血指标差异;按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亚组分析,对照组分为阿司匹林组12例、氯吡格雷组10例、双抗治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11例,治疗组分为阿司匹林+康复组45例、氯吡格雷+康复组21例、双抗+康复组34例,比较组间治疗1周后纤溶相关指标下降的幅度。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发病时间、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初始凝血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治疗1周后治疗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显著高于康复治疗前水平(P<0.05);其他凝血或者纤溶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FDP、D-D和FIB显著高于初始水平,TT明显低于初始水平(P<0.05),其他凝血或者纤溶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纤溶指标变化趋势研究显示,治疗1周后患者FIB的水平均呈现增高的倾向,但治疗组FIB增高的程度低于对照组水平,但无统计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D-D和FDP呈现增高倾向,但治疗组呈降低倾向(P<0.05)。治疗组患者住院期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性较好,且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在短期康复治疗后能够得到改善,或有助于降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