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化学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兔面神经缺损

来源 :辽宁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u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处理方法的改进,找出一种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理想替代材料。方法取36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将每只大白兔左侧面神经上颊支切断以造成面神经缺损1.0cm的模型,根据修复神经缺损的方法不同,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3组:A组为改良化学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组,B组为化学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组,C组为自体面神倒置修复组,每组12只。在术后3个月,将三组兔子分别行一般情况的大体观察,神经移植段的肉眼观察、移植体神经传导速度的神经电生理检测、移植体邻近远段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移植体邻近远段神经的电镜观察以及兔左侧上唇肌肉运动终板染色观察,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对面神经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移植手术3个月后,各组兔子均存活,切口愈合良好,A组与C组兔子在功能恢复情况、移植体外观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相似,均优于B组;A组、B组及C组左侧面神经上颊支传导速度分别为(55.74±10.56)m/s、(45.80±11.48) m/s及(61.34±9.72)m/s,A组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优于B组,A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效果相似,B组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优于B组;A组、B组及C组移植体远端吻合口邻近4.0mm段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18173.62±918.38)n/mm2、(17280.56±956.45)n/mm2及(18601.21±982.31) n/mm2,A组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优于B组,A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效果相似,B组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优于B组;A组、B组及C组兔子左侧上唇肌肌肉的运动终板计数分别为(7.04±1.92) n/HP、(5.12±2.05) n/HP及(8.08±2.17) n/HP,A组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优于B组,A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效果相似,B组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优于B组;同时,A组与C组在移植体邻近远段神经的电镜检查上,它们的检查结果亦相似,均优于B组。改良法制备的同种异体神经中免疫细胞及髓鞘去除彻底、结构保存完好,移植后神经再生良好,优于化学法制备的同种异体神经,达到了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当的再生效果。结论改良化学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能满意修复一定长度的面神经缺损,可以作为自体神经的一种有效替代物。
其他文献
在过去几十年中,足跟修复是许多医生关注的焦点。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涌现了多种技术方法来对足跟瘫痕、溃疡的修复重建。无论从感觉、组织厚度、还是足跟的主要功能—负重功能
目的将神经导航应用于经口咽到下斜坡入路的量化研究,测量相关解剖数据,定量对比分析在经此入路中切开软腭前后对术野的显露最大长度、角度和下斜坡的显露面积,为其临床应用
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台也在谋求突破,立足于自身占有的内容优势,向新媒体领域进军.网络电视台的出现给予了电视台进行内容推广传播的新途径,其同时具有的电视媒体属性和网络
目的:在端侧吻合中对供体神经吻合口进行不同处理,通过观察受体神经和受体神经纤维数量、支配的肌肉的神经电生理及肌肉的肌湿重量,探讨受体神经再生及所支配的肌肉功能改善的
目的:探索经导管人工生物主动脉瓣膜置换动物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新型主动脉瓣膜支架的研制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将自膨胀镍钛支架三叶式猪心包瓣膜装配入18F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012年我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
[目的]探讨IDO (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体内外对小鼠移植肝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携带IDO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ABL/c小鼠的肝脏,采用胶原酶
本研究利用单克隆抗体用微量APAAP法检测42例足月正常新生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值,得出结果其CD3、CD4、CD8、CD4/CD8比值均在正常成人范围内,说明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T淋巴细胞功能已成熟。CD4/CD8比值的减少认为
面对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大规模传染性疾病对公共健康安全的威胁,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各国纷纷加强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立法,当然,我国也不例外。但是,我国现行药品专利强制许可
目的:测量L4/5椎间盘完整时、切除后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后L2/3椎间隙内压力变化,探讨L4/5椎间盘切除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对L2/3椎间盘的影响,为人工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