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通道是具有重要生态意义或兼具游憩和文化历史价值的廊道。绿色通道能够连接公园、广场、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居住区绿地等开放空间。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绿色通道作为一种世界领先的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绿地建设理念,在园林建设、保护生态学及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具有应用价值。在我国,绿色通道理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在城市绿地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等实践中运用绿色通道理论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详细研究了绿色通道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国外绿色通道建设的研究动态,并引发绿色通道概念下对我国道路、河流、文化遗产廊道和绿地生态系统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同时总结了绿色通道规划的理论依据,并对与绿色通道相关的绿色廊道、蓝带、绿带、绿色网络等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探讨了绿色通道的功能与建设意义,并通过南徐大道的实例研究说明绿色通道具有较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按照绿色通道自身属性分类,本文将绿色通道分类为“绿道”、“蓝道”、“紫道”三种,并探讨了各自的规划要点,其中“紫道”为本文第一次提出的概念。本文提出了绿色通道规划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性、文化历史性、游憩观赏性、可达性、整体连续性五项原则,场所、地方、区域三个尺度。同时就绿色通道尺度与规模、组成与结构、绿色通道网络等方面研究了绿色通道的规划与建设。最后在调查马鞍山33 条主城道路绿化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道路型绿色通道的树种规划,为马鞍山道路树种规划提出了行道树选择标准,遴选了具体树种。绿色通道在我国的实践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通过绿色通道规划在场所层次的镇江南徐大道和地方层次的马鞍山市、南京市的概念性规划和实施,探讨了绿色通道在我国规划与建设的具体方法。在场所层次,从两侧山体、步道、节点等方面介绍了南徐大道绿色通道的建设。在地方层次,根据马鞍山市的自然条件,为其提出了四条绿色通道主干线规划;在南京案例研究中,提出了绿色通道规划的具体步骤,在分析南京自然与文化历史资源的基础上,应用遥感技术,通过ERDAS 软件处理得到南京绿地现状遥感图像,分析了其绿地布局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现有自然与文化历史资源系统研究了南京市“绿道”、“蓝道”、“紫道”的概念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