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认知的广州市高校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j06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生不断增加、校园面积不断增大、校园专业学科实力日益增强、校园文化逐渐沉淀等等现象都证实了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不断成长的过程。高校现已经走过了“大批量”生产的时期,高校领导、规划师或行业精英的理性规划方案已经无法从容地令人信服。此时应反思“谁是学校的使用主体?”“学校为谁而建?”等问题。只有把以往因发展过快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一一修补与完善,高校的文化、精神才能得以沉淀,方能成大学之范。本文以广州市高校为对象,针对广州市高校校园规划的现状、问题,尝试以“人的认知”为线索,研究校园空间的意象要素,探索高校使用主体对校园空间的认知规律。通过总结广州市高校校园空间认知的情况,探讨校园空间的优化原则及对策。研究旨在解决高校校园快速发展、大规模规划所遗留的空间失落化引发的问题及矛盾,使校园空间更充实,更富场所感,从而激发校园失落空间的空间活力。本文首先针对所选题目进行资料收集和归纳总结,界定空间认知和校园规划相关概念,并从国内外研究综述的角度得出研究对象的意义。从校园“图——底”关系、连接问题及场所精神三方面综合论述了校园规划设计的研究情况及现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广州市高校校园展开关于使用主体对校园空间认知的调研,并重点对华南农业大学、星海音乐学院、暨南大学三所高校进行认知地图的调查。研究总结得出:校园使用主体对校园空间的认知最终以“意象”的形式展现。意象要素包括结构性意象和独特性意象两方面。结构性意象包括道路、节点、区域、标志物、边界五类物质性的空间类型,独特性意象包括校园历史、校园使用主体、校园活动三类意义性的空间内涵。空间认知规律是空间认知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之一。本文从调研中总结出高校校园环境的认知模式,并分析了校园规划形态、感官效果、使用者需求及环境命名等多方面对校园空间认知的具体影响。从校园空间认知的规律对高校校园空间的优化设计有较好的启示作用。以此为基础,本文总结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应遵循可达性、整体性、可意向性和可读性的优化原则。最后,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实例对校园空间认知开展应用研究,通过评估数据分析出该校较为突出的积极空间和失落空间。评估数据显示,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空间包括湿地公园、紫荆桥和涂鸦墙。失落空间包括实际需求空间、户外空间和行政空间。本文以前文的校园空间优化原则作为指导,并借鉴该校积极空间的优化策略,对该校校园失落空间探索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
其他文献
伴随我国常规油气储量的日益减少,人们逐渐将目光转移至非常规油气的开采上。鄂南区块致密油储量丰富,压裂是其增产改造的主要方式,所用压裂液中瓜尔胶压裂液体系占90%以上。
电镀污泥含有大量有毒有害重金属,属于危险废物。利用电镀污泥制备陶粒可有效地固化污泥中的重金属,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也可降低陶粒原材料页岩、粘土等
钴拥有优良的物化性质,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钴的需求量和消耗量迅猛增长,中国已成为钴消耗大国。然而,我国钴资源匮乏,对
碳酸盐岩气藏储层中,通常发育着不同规模的孔、缝、洞,使得气井所控制的储层类型有显著的差异,从而影响生产动态和最终产能,继而为气田的后续开发带来困难。本文根据目标气藏
本文提出煤热解与丙烷水蒸气重整耦合工艺(CP-SRP)以提高焦油产率,并以商业Ni/Al2O3作为重整催化剂,榆林煤(YL)为煤样,对CP-SRP过程热解产物的形成规律及焦油形成机制进行研究。
21世纪既是海洋经济深入发展的世纪,也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海洋经济与信息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深。一方面,信息化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其中“互联网+
本论文考虑一类含参数k的高次非线性方程的孤立波分支,它们的行波系统都有一条奇直线。我们利用定性分析理论和动力系统分支方法研究这类方程的孤立波分支。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低阶煤在中国煤炭资源总量以及煤炭消费中占重要比例。低阶煤的特点是挥发分、水分和氧气含量高,而发热量低。热解是实现低阶煤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之一。由于煤本身低的H
在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中,旋转式能量回收装置因其结构精密、运行成本低、能量回收效率高的特点成为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和能耗的关键设备。该装置基于液体压力能传递的正位移原
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SFRP)具有快速制造、力学性能好等优点。SFRP已成为传统材料的重要替代品,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能够准确地预测短纤维增强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