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生不断增加、校园面积不断增大、校园专业学科实力日益增强、校园文化逐渐沉淀等等现象都证实了校园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不断成长的过程。高校现已经走过了“大批量”生产的时期,高校领导、规划师或行业精英的理性规划方案已经无法从容地令人信服。此时应反思“谁是学校的使用主体?”“学校为谁而建?”等问题。只有把以往因发展过快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一一修补与完善,高校的文化、精神才能得以沉淀,方能成大学之范。本文以广州市高校为对象,针对广州市高校校园规划的现状、问题,尝试以“人的认知”为线索,研究校园空间的意象要素,探索高校使用主体对校园空间的认知规律。通过总结广州市高校校园空间认知的情况,探讨校园空间的优化原则及对策。研究旨在解决高校校园快速发展、大规模规划所遗留的空间失落化引发的问题及矛盾,使校园空间更充实,更富场所感,从而激发校园失落空间的空间活力。本文首先针对所选题目进行资料收集和归纳总结,界定空间认知和校园规划相关概念,并从国内外研究综述的角度得出研究对象的意义。从校园“图——底”关系、连接问题及场所精神三方面综合论述了校园规划设计的研究情况及现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广州市高校校园展开关于使用主体对校园空间认知的调研,并重点对华南农业大学、星海音乐学院、暨南大学三所高校进行认知地图的调查。研究总结得出:校园使用主体对校园空间的认知最终以“意象”的形式展现。意象要素包括结构性意象和独特性意象两方面。结构性意象包括道路、节点、区域、标志物、边界五类物质性的空间类型,独特性意象包括校园历史、校园使用主体、校园活动三类意义性的空间内涵。空间认知规律是空间认知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之一。本文从调研中总结出高校校园环境的认知模式,并分析了校园规划形态、感官效果、使用者需求及环境命名等多方面对校园空间认知的具体影响。从校园空间认知的规律对高校校园空间的优化设计有较好的启示作用。以此为基础,本文总结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应遵循可达性、整体性、可意向性和可读性的优化原则。最后,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实例对校园空间认知开展应用研究,通过评估数据分析出该校较为突出的积极空间和失落空间。评估数据显示,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空间包括湿地公园、紫荆桥和涂鸦墙。失落空间包括实际需求空间、户外空间和行政空间。本文以前文的校园空间优化原则作为指导,并借鉴该校积极空间的优化策略,对该校校园失落空间探索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